《内陆高迥》的意象分析

《内陆高迥》的意象分析

仙桥杂文2025-08-02 12:41:23
昌耀不是西部人,但他对这片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土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这片土地的辽阔与粗犷感染了他,熏陶了他,使她得骨子里有着一种博大、广袤而又神秘的特性,如他的诗一般《内陆高迥》便是他的生活的一个写照。
昌耀不是西部人,但他对这片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土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这片土地的辽阔与粗犷感染了他,熏陶了他,使她得骨子里有着一种博大、广袤而又神秘的特性,如他的诗一般《内陆高迥》便是他的生活的一个写照。昌耀是湖南桃源人,在儿时所受到的湖湘文化的教育仍影响着他,当他接触了西部完全迥异的文化形态之后,两种文化在他得胸中碰撞并擦出了火花,时间与文化的偶然选择产生了我们所知道的昌耀,博大的胸怀中包含着柔软的心灵,刚劲的语言中隐藏着细腻的情感,如果说湖湘文化哺育了昌耀,那么西部文化则是成就了昌耀。
《内陆高迥》完成于1988年11月,是昌耀诗歌生命成熟期的一部作品,完全不同于最初所作的理想主义的作品,而是更加偏向于现实,充满了对社会与人的思考与疑问,之前昌耀曾刻意的模仿过鲁迅的诗歌作品,十分苦涩生硬,但当他与西部相逢之后,置身于辽阔的大地,才体会到自然的力量与风骨,并领悟了“诗言志”,诗所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诗人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诗为心声。
《内陆高迥》是昌耀从天堂回到人间的一部作品:
一、内陆是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它与世隔绝、傲然屹立于世界之上。青藏高原,同时又是三江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诗人独自欣赏这片空旷大地头顶上艳丽的天空,发出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叹息。孤独的内陆嘲弄着人类的渺小,横亘在那里,永恒,真的永恒吗?多少年后,沧海桑田,变化无声。
二、诗人自己就是那个蓬头垢面的旅行者,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广阔的土地上缓慢移动,背负着一种使命或责任,手执一根勉强当作手杖的棍棒,经受着狂风的洗礼。那张苍老干瘪饱经风霜的面庞,前屈的颈弯、睁大的瞳孔,都昭示着他背上所担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是诗人生命的一个投影,诗人流放生活的写照,但窒息的喘息也是不屈的象征,诗人不断与生命作顽强的抗争,他与旅行者有重叠,但旅行者未必感受到诗人的快乐——在斗争中收获的快乐。
三、诗人被流放到如此寸草不生的地方,但却勇敢地举起手中的剑,与无情的人生作斗争,用坚定的信念征服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四、回到了最开始的河源,就仿佛回到生命的源头,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许多人被这种精神感动,他们纷纷举杯畅饮,然后将空瓶“猛力抛掷在脚底高炯的路”,就意味着他们愿意告别过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仿佛一次准宗教祭仪,坚定了心中对生命意义的信仰。内陆漂起,开始一个新的时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