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龙的劝说艺术
《触龙说太后》是选自《战国策》的一篇历史散文。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6年,当时秦国看到赵惠王刚死,即位的孝成王年幼,国内形势不稳定,便趁机对赵国发起进攻,赵国危在旦夕。代子执政的赵太后不得已向齐国请求增
《触龙说太后》是选自《战国策》的一篇历史散文。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6年,当时秦国看到赵惠王刚死,即位的孝成王年幼,国内形势不稳定,便趁机对赵国发起进攻,赵国危在旦夕。代子执政的赵太后不得已向齐国请求增援。齐国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作为交换条件。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对他十分溺爱,坚决不同意他到齐国当人质。为此,有不少大臣“强谏”,惹得太后大为恼火,她宣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就是在这种群臣正面劝说纷纷失利、君臣双方僵持不下的危急情况下进行劝说,并取得了成功的。触龙能成功说服赵太后,除了他不顾个人荣辱,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外,更为重要的是,触龙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周密的语言策略。他的策略简而概之是:以迂为直,迂回进击。《孙子兵法》十分崇尚“迂直之计”,强调“军争之难,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即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迂其途”,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抢先到达预定目标,获得主动权,再发起突然的攻击使其就范。我们且看触龙劝说的“四步曲”——
第一步:借语养生,放松戒心
《孙子兵法》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与强敌交锋,必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样才免于两败俱伤,使战斗继续下去。触龙深谙此理。他知道,要说服盛怒的赵太后,必须隐藏来意,避开“人质”之类的敏感话题,选择令太后感到“安全”的话题,营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以打消其戒备之心,解除其精神武装,争得谈话的主动权。
触龙先用身体语言“示弱”。“入而徐趋”,“徐”是慢之意,“趋”则是小步走。按君臣礼节,触龙见太后应该是快步走,但因其脚有病,所以只能是“徐趋”。
触龙用自己老态龙钟、体弱有病来博取太后的同情,接着就以“自谢”表诚意。说自己由于身体的毛病,很久没有见过太后了,担心太后日夜操劳国家大事累坏了身子,因此特意来看望太后。言下之意,我只是关心您的身体健康,没别的意思。这番关心的话语颇得太后好感。然后,触龙又问起太后的饮食,锻炼情况,并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在这段闲谈中,触龙只字不提长安君,甚至片言不语当时赵国的险恶形势,谈论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养生之道,这令太后感到很“安全”。这些话题表面看来似乎是闲扯,与触龙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实际上,这正是触龙高明的一着棋。事实上也证明触龙这个语言策略是高明的。我们不妨从太后的角度想想:自己“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安,如狼如虎的秦国对赵国发动进攻,而盟国又要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作人质才肯出兵……刚刚遭遇失夫之悲,眼看又要遭遇骨肉分离,这怎不让太后伤心痛苦?偏偏那些人手下不会体恤人,只知“强谏”!赵太后虽然位高权重,尊贵无比,但毕竟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女人,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和体谅。在这种情况下,触龙一番嘘寒问暖、体贴入微的话语如同寒冬里的暖阳,令“四面楚歌”的太后感到一点慰藉、一丝温暖,于是怒色“少解”。赵太后对触龙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盛气而揖之”到现在的怒气稍微消解,这个变化,说明她对触龙的戒备心理放松了,良好的谈话气氛初步形成。触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第二步:借谋职位,拉近两心
紧张的气氛虽然有所缓解,但把话题转到长安君身上时机显然还未成熟。如果再闲扯家常必然令太后感到厌烦,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聪明的触龙又改变策略:用自己儿子作为话题。他故意向太后表明自己对这个小儿子“窃爱怜之”,希望太后能让他入宫当禁卫军。表面上看来,触龙此行不过是来拉关系,为儿谋私利。实际上,他的真正用意在于:一则让太后误以为自己此行不过是为儿子谋个美差,再次让太后放松戒备之心。其实凭触龙当时的身份、地位、资历,为儿子谋个好职,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哪用得着拖着“病足”去麻烦为人质问题搞得心力交瘁的太后?触龙正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二则迎合太后作为母亲的爱子之心,借谈自己对儿子的打算来借题发挥,引起太后对自己“爱子话题”的谈兴。试想天下父母谁无舐犊之情?哪有不爱子女之理?更何况赵太后是那么偏爱小儿子!触龙正是摸透太后心理,才故意提出这个讨她欢心的、容易引起其感情共鸣的话题。三则现身说法,让太后看到自己是如何趁未死之前安排好儿子,推已及人,暗示太后也要为儿子的将来着想。此外,还为后面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埋下伏笔。此招可谓是一箭多雕。不出触龙所料,爱子话题激发起太后深谈的浓厚兴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是太后寻求认同心理的表现。试想在此之前,多少大臣责备太后过于妇人之仁、不顾全大局,无人理解她爱“少子”的无奈。而眼前就有一个和她一样疼爱“少子”的同调者、知音者,这怎不令太后喜出望外?触龙故意和她争论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少子”,他知道这样做会令太后开心。果不出所料,太后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这一笑表明太后对触龙的抵触情绪已消除,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一层,爱“少子”的话题使两颗心拉近了。触龙的语言策略又一次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步:借谈燕后,将心比心
为把两人的交谈距离拉得更近,精明的触龙还对太后的称呼作了变动:刚来时毕恭毕敬其为“太后”,现在改称为“媪”(媪是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自称为“老臣”。“老臣”和“媪”像普通老人那样聊家常、聊爱子。聊完“老臣”的爱子,下一步就聊“媪”的爱子,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长安君终于可以作为话题了,但触龙并不急于直奔“人质”这个主题。他的策略是:欲进先退,声东击西。他又用一贯使用的“借他法”作为话题。这次借用的是太后的女儿燕后。他明明知道太后爱长安君胜过爱燕后,也知道大臣责备太后爱长安君爱昏了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但是他故意嗔怪、埋怨太后爱长安君爱得还不够深,疼爱长安君比不上疼爱燕后的程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不知是计赶快辩解:“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这句话实际上已接触到矛盾的本身。于是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这正是触龙此行要同太后说的道理。为让太后明白这个“爱子之真理”,他以燕后作为正面例子,指出当年燕后出嫁时,太后是那样的悲恸,心里日思夜念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校园生活二三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