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文学创作,要有“到鬼门关走一回”的勇气

搞文学创作,要有“到鬼门关走一回”的勇气

窝家杂文2025-10-11 15:34:13
 日前,文学批评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李敬泽应邀来到玉林,参加由玉林市委宣传部、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社和玉林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天门关作家群(中国·玉林)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一个多
 日前,文学批评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李敬泽应邀来到玉林,参加由玉林市委宣传部、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社和玉林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天门关作家群(中国·玉林)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一个多小时的主题发言,向100多位与会作家“把脉开方”,指点迷津。李敬泽的年纪虽然刚满40岁,但他凭着自己的创作实力,在我国文坛上早就已经德高望重了。这不,在这次研讨会上,只见他手持烟斗,说话从容不迫,大有一番指点江山的派头。他的高论,既充满文学的色彩,又极富理论的质感,使与会作家都有这样的同感,听他发言,实在是一种享受。
当天下午,记者利用休会的一点空闲时间,来到了他下榻酒店的房间里,就目前文坛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专访。
玉林作家:要有“到鬼门关走一回”的勇气
记者:作为我国的一位著名批评家,你是怎样看待“天门关作家群”的?
李敬泽:从北京到了玉林之后,我才知道,现在的天门关原来就是过去的鬼门关,鬼门关在以前可是恐怖、偏远的象征啊!但我来玉林后的所见所闻,却没有一点恐怖、偏远的感觉,相反的是,我从你们玉林作家的身上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学气氛。我真想不到,在广西,在玉林,还会有这么多人这么热爱文学,而且形成了一个“天门关作家群”,真是可喜可贺。
记者:对玉林的作家,也就是“天门关作家群”,你有什么寄语吗?
李敬泽:人们常说,“到鬼门关走一回”。我个人认为,地狱都是通往天堂的后门,我们要想进入天堂,恐怕还真的要经过鬼门关。因此,如果能到鬼门关前走一回,除了有一种侥幸生还的意思,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就是说,走过这一回后,我们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对生活、对自己看得更加透彻。鬼门关就是一种生命的极限。一个人,他面临最终界限的时候,再来看自己的事业,眼光会变得更加真切,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起码是比喻的说,对于生长在鬼门关下的玉林作家,就应该有“到鬼门关走一回”的勇气,敢于直面人生的各种苦难,也只有经历过了“到鬼门关走一回”,历经了煎熬,历经了磨难,玉林的作家才会变得更加成熟起来,才会变得更加聪明起来,眼光才会看得更远,所创作的作品才会更上一个档次,就像出生于容县的杨贵妃一样,才能从玉林走出去,走向长安,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是我的希望,也应该是玉林作家的追求吧!
 发现新人:心中喜悦更大
记者:《人民文学》是一本纯文学性质的杂志,你身为一个常务副主编,你觉得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如何,你会特意关注哪些人的作品吗?
李敬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1000多种。我觉得当代小说创作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作家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有很多好的小说,很难笼统地说我比较偏爱谁的作品。但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是好的作品,我们都会给予关注,都会隆重推出。说句真心话,名家的大作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那是因为名家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要不然他就不会成为名家了。不过,当我们发现一个新人创作的好作品时,那种心里的喜悦要远远大于收到一个名家的一篇大作。推出新人,推出好作品,这是我们办刊的一个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记者:对于广西的作家,尤其是我们玉林的作家,你关注过吗?
李敬泽:当然关注过啦!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我有比较多的机会去接触全国各地作家的作品,就拿你们广西的作家来说吧,如东西的《耳光响亮》和最近出版的新长篇《后悔录》、鬼子的《上午打瞌睡的小女孩》,特别是从你们玉林走出去的女作家林白创作的《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瓶中之水》、《万物花开》以及最近出版的新长篇《妇女闲聊录》等,都是不错的长篇小说。而这些作家身上的很多地方,我个人认为,都是值得你们天门关作家群重视和学习的。我这次到玉林来,就有机会认识更多的玉林作家了,我相信,只要玉林的作家具备了“到鬼门关走一回”的精神,立足于地方文化厚土,认真创作,辛勤笔耕,一定会写出越来越多富于地方色彩的好作品的。
名人出书:没有什么价值
 记者: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名人都热衷于出书,继一些影星、歌星出书之后,就连一些主持人和体育明星也要出一本自传,你对这类作品以及这种现象是怎么看待的?
李敬泽:我觉得没什么价值,我是没有欲望去看的。
记者:既然许多书你都没有去看,那你就这么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会不会太武断了?
李敬泽:如今呀,我们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去读完所有的书。举一个不太形象的例子,我们没有必要把垃圾堆里的垃圾吃一遍我才断定它是垃圾!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没有品位了,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大众媒体在报道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维持一个最起码的品位,而不能成为商业力量推波助澜的工具。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的是明星写了什么东西,你可以想像我们的文化都低落到什么地步了。
低龄写作:不应忽视文化传承
记者:现在,社会上还有这样一种现象,低龄作家越来越多,一些城市还举办了小作家集体签名售书活动。你对“低龄化”写作是怎么看的,是否应该提倡呢?
李敬泽:但凡识字,有提笔为文的能力,他都有写作的权利。所以,不管低龄还是高龄都是可以写的,这个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目前中国有这么多的小孩子在写作,而且还比较受欢迎,这个多多少少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文化态度也有一些偏差,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可以这么说,这些低龄孩子的写作,肯定不是给大人看的,都是给他的同龄孩子看的。这个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过于强调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差异,我们的潜台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大人与小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么小孩子不能向大人学习了,他只能向他的同龄人学习,只能向同龄人汲取营养……
这个逻辑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逻辑过于轻率。我认为文化必然包含着一个传承问题,也有超越代级差别的这一面,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只听同代的,拒绝传承方面,这肯定是会出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