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蒙蔽了你的眼睛”——天下自有大小知
为什么我们的认识会经常会犯错误?为什么有的人能高瞻远瞩,有的人却鼠目寸光?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本来耳聪目明的我们成为了瞎子与聋子?宋朝的苏洵在《明论》中给了我们答案:“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虑
为什么我们的认识会经常会犯错误?为什么有的人能高瞻远瞩,有的人却鼠目寸光?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本来耳聪目明的我们成为了瞎子与聋子?宋朝的苏洵在《明论》中给了我们答案:“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虑有所及,有所不及”。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只所以有上面提到的差别和问题,原因在于人的认识能力是参差不齐的。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挺复杂,要用较大的篇幅才能说明,故分四篇试作分析。
本篇,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的认识能力有哪些差别。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看得远不远”,它所决定的是人的认识的预见性。有预见性的人,可以根据现实准确地预见未来。而没有预见性的人则只能看到眼前,对于将来的发展趋势没有认识与把握,或者没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一爆发,在日本帝国主义还处于战略进攻的绝对优势、蒋介石军队节节败退、全国上下“亡国论”盛行的时候,便科学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后来的历史证明,战争基本上是沿着毛泽东指出的方向向前发展的。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毛泽东认识能力的非凡。在当时,不用说一般的中国人,就是国共两党的精英又有几人能够比得上?
人的认识能力的第二个差异在于“看得深不深”,它所决定的是人的认识的洞察力。事物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另一个方面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复杂性。第一个方面,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联系中,找出起主要作用的联系,即抓住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第二个方面则需要我们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规律的能力。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所以能“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盖因为诸葛亮从对汉末天下纷繁复杂的大事——现象——的研究与把握中,敏锐地洞察了半个世纪的天下大势及走向——本质与规律——从而为刘备集团提出了“占领汉中、三分鼎立、以图天下”的正确主张。如果诸葛亮没有超过常人的洞察力,看到的也许只有曹魏的强大、东吴的富庶,是根本不可能提出统一中国的宏伟伟蓝图的。
人的认识能力的第三个差异是“看得细不细”,它所决定的是人的认识的分辨率。事物的差别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事物的质的区别,比较容易把握,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微观的差别主要表现为量的差别,不大容易区别,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那么,这种认识还是初步的、粗糙的、表面的、感性的。只有进入“定量分析”的阶段,我们的认识才进入了臻于完美的阶段——特点是深入、细致、本质与理性。所以,认识能力强的人,总是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通过“定量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普通人与医生的差别就在于,普通人可以分辨自己是否已经感冒,但却很难判断自己得的是什么类型的感冒、感冒已经发展到何种阶段、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治疗。这类“细活”,只有有专业知识的医生的才可能完成。
那么,应该从哪能些方面去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呢?且听下回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