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书乱说(十七):“三言”两语的乱说
记得还在八十年代初,就有几位有名望的导演报怨,说现在的年轻演员们缺少学识,怎么能把所扮演的角色不夸张地表演到位,于是,就提出了中国年轻的演员就应该多读书,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国人的本性和特征,就应该读读古
记得还在八十年代初,就有几位有名望的导演报怨,说现在的年轻演员们缺少学识,怎么能把所扮演的角色不夸张地表演到位,于是,就提出了中国年轻的演员就应该多读书,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国人的本性和特征,就应该读读古典文学,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和三言二拍一类的小说。看多了,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可以把人物演得出色和真实,而不是做作的唯演戏而演戏。于是,那时,我就想起了中学时代看过的一本书,一本很旧的书,没有封面,也没有尾,幸好是短篇小说,不然还真记不得小说的头尾了。就记得那其中的名都是一些很好记的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女秀才移花接木》等,书看完后,对古代的一些历史和人事了解到许多。每看完一个故事,都记得很清楚,算是自学了古文学的小说必读书了。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叫做《今古奇观》,后来,才知道,这书里许多故事取自于《三言》、《二拍》。也才知道,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写得很是好看。到现在,每当没事的时候,也会找出《三言全集》来读一下,觉得,其中文字精细,叙事简洁,故事性强,看后容易记住。
《三言》共三册,分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册书,合称“三言”。由明代大学者冯梦龙根据宋元话本编撰成书,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创作的一部分,但冯梦龙在后期起到的文字润色和小说化编修及故事的整体和连贯性作用较大。对于“三言”,后代学者喜欢将它划分为通俗文学,或市井小说一类,不入正统,不过观赏玩之,闲时读之,却不能长教求功名者观读,并认为没有太大文学价值。因为最近二十多年没看大学教科书,也不知还是不是将文学演义和三言二拍划为通俗文学一类。但就以前的观点,把冯梦龙划为通俗文学一类,上不得大雅,也不可常读,否则误了前程。而斩言以为不然,因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上,都喜欢将史书一类,诗词曲赋、散文杂记一类,作为文学正统,或说是雅文学一类,有才气及有条件的文人还出个人文集。而且因科举制的延续,求取功名者,是不能读看这些不入封建正统流的要求和规范的书籍的,要读的必须是上述那些斯文大雅之说之作,七风八股之文,这样的话,反到把文学叙事的功能萎缩了,把文学本应该具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夸张和表意的一些最能发挥文学的作用的机体都扼杀在摇篮中,束缚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因此,应该说,在短篇小说上,冯梦龙是中国明代文学集大成者。在他编撰的三言中,题材广泛,内容庞杂,语言洁畅,说事通理,思想清晰。特别是对于女性的形象塑造,寻求爱情自主,挑战封建禁欲,歌颂女权独立,彰示妇女机慧,等等,当然也有部分封建糟粕和性描写,这是应该正确来看待的部分。
印象深一些的,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秦重之所以博得花魁莘瑶琴的欢心,就在于他的忠厚老实,尊重人的尊严;莘瑶琴决心委身于秦重,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就在于她看清楚那些衣冠子弟均是酒色之徒,无怜香惜玉的真心,这就在婚姻和爱情问题上提出了新标准:彼此了解、互相敬重的爱情。而门第、权势、富贵和等级被唾弃了。靓现出了一种爱情婚姻的反叛价值观来。
通过“三言”所展示的文学场景和描述的故事,一部分小说里具有很突出的文学价值和特点,表明了短篇小说所具有的“讽时喻世,劝善隐恶”的思想内涵。同时,看了三言后,还对宋、元、明三朝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人性,情感,伦常,及物事机理等有了一些形象逼真的了解,给人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学功效”。当然,“三言“中也有一部分性露骨的章节,这要怎么来读看。
关于对“三言”一类书界定为俗文学,因此有一些话,还是想说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文学,没有一定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没有一定的思想概括力和艺术的表现力,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学就很难有生存的根基,也就没有渊源长传的民族化的艺术精品,有的只是概念化的教化唯教化的统治阶级“正统”文化的僵尸似的套子似文化。那样的作品,一不会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二也不会长传下去,三会让人读了乏味,而去寻找新的能刺激民众的“地下”文学来解决民众需要的精神食品。
文学的标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学团体流派,各有标尺,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文学的可读性和时间性。其中思想也好,艺术也好,典型也好,故事也好,没有了可读,没有了时间的检验,那么,这样的文学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精品和民族文化。有时,通俗的会成为艺术的,“低档”的会成为高雅的。有时,艺术的也会成为通俗的,经典的也会变成“低档”。艺术的过于多了,成了一个套路和模式,也就通俗了。典型的多了,也就普遍了,通俗的多了,就会有人创造艺术的作品而与通俗相区别。因此,现在有人质疑中国文学过于功利,过于庸俗,其实,大可不必为这操心,要相信,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里,仍然有那么一个群体在为中国的经典文学谋求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只要不喜欢,就有人会另辟溪径;只要千篇一律,就有人会另谋孤独之舟,去探求民族文学之源。因为,想象和艺术的翅膀一直以来都没被任何阶级和读者群剪断过,经典的、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必然会扬起想象的翅膀翶翔在自由的天空中。
斩言以为,要做好文章,要做出好文章,没有“三言”一类的中国文化的文学功底,要想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恐怕也是“四不像”的产物。记得有一句话:艺术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朝着这个方向走路的,但是,有这样志向的同道人,有效的继承,才是创新的源泉,学习和研究好“三言”一类,是他探索发展成功的积累基础,而且这个基础非有不可。
以三言故事为底本改编的古戏古曲及后来改编的影视作品也相当多,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民众从中感受到了那个时期史事人说,教言寓义,同时,也滋养了更多的有志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各类艺术人才。
三言中有许多人情世故的精辟句子,很值得学习和探究。“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抛出一片心”,“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悉无处下金钩”
虽然《增广贤文》进行了总括,但早出应该是三言中的。
还得再说几句,冯梦龙算得是晚明的奇才,他从小博览群书,深受新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把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们
下一篇:新浪花小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