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教师精神”

说说“教师精神”

迂板杂文2025-08-08 11:41:19
“弹指一挥三十年,囊空体弱鬓斑。满腹辛酸对谁谈?教书育人苦,养家糊口难。”大多教师就是活在当下这种情况中,什么“教师精神”自然无人理会。但我要说教师的确有“教师精神”!我教书30年,从于漪、魏书生、汪
“弹指一挥三十年,囊空体弱鬓斑。满腹辛酸对谁谈?教书育人苦,养家糊口难。”大多教师就是活在当下这种情况中,什么“教师精神”自然无人理会。但我要说教师的确有“教师精神”!我教书30年,从于漪、魏书生、汪金权、窦桂梅等一大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身上看到了一幕幕朴实无华而又恢弘壮丽的感人事迹。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最有价值的东西——教师精神。那么什么是教师精神?新时代的教师精神又是什么呢?于漪老师说:“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这是一种“挑夫精神”,须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奋然前行。汪金权老师说:“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一种“桥梁精神”,须忠于职守,甘于牺牲,乐于奉献。普琼老师说:“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对得起这里的孩子。”这是一种“担当精神”,须高度自信,信念坚定,追求执著。这些精神的实质就是无私奉献精神。于漪老师说:“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无私,是教师最崇高的人格,教师因无私而无比高尚。
无私精神在老师们身上熠熠闪光:于漪咬牙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狠心”不顾因患败血症住院的儿子,为的是不落下高三学生一节课;王生英从“以家为校”到“以校为家”,义不容辞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只为“能送他们走出大山,为社会作出贡献”,为此她欠下大量外债,甚至连孩子也认为她不是一个好妈妈;石雪晖“只想让农民快点致富”,只好把年幼的女儿寄放在亲戚家,女儿都认不出她这个妈妈了;任维鼎一心"都扑在学生身上了,女儿都没有时间管",地震中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生,8岁的女儿因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而留下终身残疾;汪金权主动申请调到地处偏远农村工作,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自己却安守清贫,一家老小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连自己的大儿子上大学也拿不出学费;姜伯驹认为“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身为院士却50年如一日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校长妈妈”黄金莲为了创业,有过在一个月内吃了三箱速食面的日子,也有过因工作不能回家过年而被婆婆责怪的辛酸;普琼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生命禁区”,甘做227个孩子的父母,用自己的工资给家里困难的孩子买御寒衣物,而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竟然没有回家看过一次……
他们忘了自己,只想着他人;忘了孩子,只想着学生;忘了小家,只想着国家。谁不希望过舒适安逸的生活?谁的人心不是肉长的?谁没有亲子之爱?但他们体会到师爱超越自我和亲子之爱,师生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这就是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深刻含义吧。
无私是一种职业操守。教师职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严格遵守热爱学生、忠诚事业、为人师表等外部规定性的非自我“遵守”层次的规范道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体现出对于人的最高意义和价值。身负“传道”之责的教师,言传身教就彰显了“人的最高意义和价值”。所以姜伯驹说:“我爱我的教师职业,我庆幸选择了教师职业”。
无私是一种无疆大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的道德底线,了解孩子是教师的应尽义务,发展孩子是教师的永远追求。”这种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净之爱。教师应该以珍惜生命、尊重人格、追求自由、倡导民主、维护平等、强调公正等现代观念教育学生,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精神境界。
无私是一种责任担当。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它更要求教师把教书育人看作是爱国报国、振兴民族应负的历史责任,看作是塑造一个健康完善的社会公民的崇高使命,将人的教育与祖国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的自觉,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引路人”。这个“高素质的引路人”的内涵就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师德无疑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师德将提出更高要求,可不论评判标准如何变化,"无私奉献"都将是永恒的追求。
马克思说:“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够播种出信任,只有给予才能够播种出给予。”教育就是播种的事业,教师播种“爱”“信任”和“给予”,社会收获真、善、美,国家收获人才和富强。“教书育人楷模”以实际的“播种”行动诠释了现代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每一位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就是说,教师是支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精神是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弘扬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舆论导向,不仅是履行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的要求,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教师要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人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尊严,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对照总书记的要求,对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以为:在面对全面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而这个“蜕变”和“跨越”的核心要素正是需要建构一种乐学善思、坚毅进取,奉献拼搏的教师精神,让每一位教师拥有一身的正气,一生的才气,一世的文气,一脸的神气,满腔的锐气来适应伟大时代的变革,从而使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一、正气。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人类真、善、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莘莘学子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人们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容教师,德行高尚,一身正气,这是为师的首要素质。面对当今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多元思想的碰撞,教师尤其要有浩然之气,才能在知行统一中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