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寐:学校的学生,学生的学校

假寐:学校的学生,学生的学校

淤淀杂文2025-10-14 14:30:45
闲来无事,粗略算了算,从我七岁上小学开始直到现在,已经在学校渡过了差不多十三年的时光,此后,还要再待三年,才能名正言顺的离开学校。其实要论名正言顺的离开,初中毕业就可以了,因为国家规定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闲来无事,粗略算了算,从我七岁上小学开始直到现在,已经在学校渡过了差不多十三年的时光,此后,还要再待三年,才能名正言顺的离开学校。其实要论名正言顺的离开,初中毕业就可以了,因为国家规定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大学什么的,有一小半儿是学生自己的梦想,但还有很大一半儿是家长的梦想,剩下的一半儿纯粹是来玩儿的,或者说是为了家长的面子来的。在我的高中生涯中,有这么一号人物,我没上高中时,他在上高二;我上高一了,他也上高一;我上高二了,他还在上高一;等我高三时,他终于到了高二,也终于参加了高考,不过考得应该不怎么样,因为我没在榜上找着他的名字,也可能接着回去上高三了。不明白这样上来上去的有什么意义,也可能他实在没啥本事了,只能上上学了,又或者他故土难离,故意这么搞。
小学、初中、高中乃至三者和大学的共同点都是有的,这就是听话。听谁的话呢?有人说是老师的话,但老师是听学校的话的,因此,我们从小到大是间接或直接听命于学校的。小学听话是理所当然的,那时年纪小,没有能力和足够的阅历来进行主观判断,所以只能听命于学校;初中听话勉强说是理所当然,这时期的学生处在一个观察的阶段,逐渐会有自己的判断力;高中听话那就不能说是理所当然了,可以说成是迫不得已,但还是会有人心甘情愿的唯命是从;大学听话是高压手段,算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了。
这种听话的态势是由于我们脑海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是学校的。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的,但这却是事实。学校限制我们的出行,安排我们的时间,整理我们的仪容,修正我们的用语,规范我们的行为,树立我们的价值观,最后还会让老师规划我们的未来,与其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不如说是被学校绑架。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被学校管着,这不能做,那不能做,所形成的价值观都是学校经过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所以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认为那是对的,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说,那是老师教的。
学生是学校的附属品,而不是主体,学校可以做学生的主儿,学生却做不了自己的主儿,更做不了学校的主儿,学校里任何规矩的制定和事情的处理事先都不会跟学生商量,学生也没有参与的意识。有人会拿大学说事儿,我想跟你说,大学也就那么回事儿,只不过比初、高中多那么几个所谓民主的形式,什么社团、学生会之类的,不会真正了解学生想要什么,只是想当然的搞活动。记得学校有次想要搞个什么廉洁的画画比赛,要擦除一批隧道里的画,没有寻求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直接下发了通知,引起众多学生的不满,最后选择放弃。之后有人在某平台上庆祝,说是保住了校友对学校的怀念,似乎还有人说什么精神的,记不太清了。虽然我对学校的做法很不赞同,但对那几幅画却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对故地的怀念仅仅会寄托在几幅画上,难道没了没了这几幅画就不怀念了?某某精神竟会存在于一幅画中,保住画相当于保住精神,我在想,你的精神得有多脆弱啊。学校明显不会把学生的意见看得有多重,学生自己也不会把自己的意见看得有多重,偶尔反对某个事件,让它不能执行了,便自以为当家做主了,殊不知,学校如果强制执行,你的反对意见算什么,你若闹腾的厉害,便让你卷铺盖回家,学生那么多,少你一个也不会怎么样。前些时候浙大校长的事,学生不是闹得挺欢的嘛,结果呢,人家还是做了你的校长,你能有什么办法呢?学校用利益引诱和威胁学生接受它的管理,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久而久之,认为这是应该的,就不用学校牺牲自己的利益了。我们学校有许多强制的东西,动不动就以综测、绩点来诱惑和威胁学生,其实质目的是为了学校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利益。企业给学校赞助了,学校就强迫学生去听企业的宣讲会,不管愿意不愿意;某学校来人开讲座了,学校怕没人听,便强制学生去旁听,不管喜欢不喜欢;某活动参加的人数不够了,便开始四处拉人,要么许以综测之类的好处,要么就说你没有集体荣誉感,道理总是在他们手里。
中国的教育要想发展,就先要把学校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学校,而不是学校选择学生;让学生管理学校,而不是学校管理学生;让学生改变学校,而不是学校改变学生。学生不能一味的要求学校去做什么,学校也不能强制学生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做到学生的学校,而不是学校的学生,就算制度不改革,教育也会向前发展一段时间的,至少学生们敢有自己的想法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