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公选干部”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不要让“公选干部”成为新的形式主义

藉不得杂文2025-11-19 10:49:49
公选干部在我党组织建设史上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但“公选”推出以来,社会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公”字上。是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与
公选干部在我党组织建设史上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意义重大。但“公选”推出以来,社会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公”字上。是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与热议的关键。一部分干部群众把“公选干部”看成新的形式主义,甚至是“作秀”。原因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裙带关系的深恶痛绝。“不走不送原地不动;只走不送易地使用;又走又送提拔重用。”似调侃的俏皮话,真实地反映了干部群众对干部使用上的的讽刺。而“上面有没有人?硬不硬?使不使劲?”是对权钱交易幽了一默!
当前,各地乱起了一股“公选”风,相对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用人体制,无疑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公选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公选的学历限制。规定非全日制本科不得参选,这不仅将很大一部分德、能、勤、绩、廉考核突出而学历偏低的干部拒之门外,而且从另一方面否定了我们党的教育体制,否定了成人教育,非干部知识化的本义。其次是年龄限制。当前干部年青化有泛滥之灾。把朝气等同魄力,把体力当作能力,似乎越年青越能干。于是,一些年青却并不优秀的干部子弟打着公选的晃子堂而皇之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封建社会的“子承父业”,在新的领导干部家族化潮流中大有市场。没有背景,管你“学府五车,才高八斗。”也只能怪“廉颇老矣!”至于姜子牙八十岁拜相,萨翁七八十岁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对过了四十五岁的人来说,就只是个传说?第三是身份限制。公选的条件向人们传达一种信号——那就是干部只能从干部中来,因为是公选干部,不是公选先进。这就在普通群众面前筑起了围城。这还是传统的用人体制在做怪。古代帝王沿能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呢?第四是选的方式。规定笔试与面试的比重是4:6,这怎能不让人引发联想?面试占六成,入围的比例是1:5,“猫腻”的空间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才实现“公选”并让公选的干部真正胜任自己的岗位呢?
首先,要更大幅度地放宽学历、年龄、身份限制,让有志于施展政治报复,乐于服务公众,献身社会的才俊都有机会来试,广大贤路,不避贤愚。第二,要真“公”,不要假“公”。公选的条件不能有为某人量身定作之嫌。第三,要健全完善公选机制,形成“笔试入围,解决案例进身,发表演讲初定,挂职锻炼上岗,任职地群众与组织部门双重考评”的公选机制。第四是公选专家组。公选干部要打破几个人说了算的传统,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由社团公推人选,组成专家组参与干部公选,抵御“公选”中的不正之风!
天下为公。唯有将一切权力还给人民,公选干部才能关心民瘼,为民请命,维护公众利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