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统治者的治民术

封建统治者的治民术

言之有物杂文2025-07-18 18:01:36
封建统治集团从秦汉统治规则农民起义的教训中汲取经验,从儒学与道学中搜取营养在经历汉后数百年的大动乱之后终于在隋唐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就是统一国民思想,打造虚荣的名誉观念来达到维护统治政权稳固的目的。
封建统治集团从秦汉统治规则农民起义的教训中汲取经验,从儒学与道学中搜取营养在经历汉后数百年的大动乱之后终于在隋唐时期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就是统一国民思想,打造虚荣的名誉观念来达到维护统治政权稳固的目的。在统一思想之中中华民族有两位不可磨灭的大功臣,第一位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第二位是罢黜百家的汉武帝。但对于名誉的追求在中国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时兴起来了,有大名鼎鼎的荆柯、豫让高渐离。其中豫让有句名言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已深植国民性,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名誉的追求是自发性的,而当统治集团发现打造名誉追求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时这种名誉观念就成了刻意制造出来的。而大众对名誉的追求就成了统治者刻意的启迪。
既然决定塑造国民性格就必须要有教材,要有榜样。而教材的选定是要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来决定的,统治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来为他们的王朝服务他们就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做为他治下全民的榜样。诸葛亮的家喻户晓,若神若仙其根本原因就是源于有样一个深层的理由。而孔明先生表明其忠心的“前后出师表”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教育国民的标准教材。神是我们敬仰的,而孔明被塑造成功大肆褒扬,自然而然在国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看齐的标准。这样一来就有了历朝历代一批又一批的以忠标榜的傻瓜笨蛋,而最终总是愚蠢的皇帝统治着一群虽然聪明但思想确已被禁固了的能人。
一个“忠”字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力量,但毕竟有限。而人的天性总有一种不安分的东西,当这种天性被统治集团发现的时候他们便决定将它抹杀掉。对待女人最典型的方法是给她们裹脚,让她们从小就受尽折磨从而在心里植下世界本就如此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而来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深植下来,人抗苦的能力就超强了,以后任我怎么样剥削你你也懒的去反抗,因为早都习惯了,无所谓了。相比女人男人算是幸运的了,不过为了让男人也像女人一样相信这个世界本就是个苦难的深渊封建统治者们也用尽了心机。先是从教育入手,在这样的情况下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故事开始万古流传永世不朽。其次是从扼杀欲望开始,比如说对男女之情的禁固。保留诗经上面提到男女欢情的是为了激发爱的欲望,然而当被激发起来之后你确发现这种情确是非法的,被社会称之为罪恶之首。
忠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把它过度的神化,而且抛弃了忠的相对性只强调一方对一方的责任而忽略了相互之间的责任。要不要忠呢?当然是要。男女的爱情需要,国家的强大需要,父子的亲情、朋友的友情种种都需要。没有忠不行,但有忠同样要有脑子。像大宋一样就不要忠了,我若是岳飞干脆点杀了皇帝自己当。
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当你一旦有了这样的思想后你的斗争性就大大的被削弱了,而你不去斗争就等于是在将利益拱手让人。斗争与受苦是成反比的,你敢斗争你就能少受苦,而剥削者就多了一分被彻底打倒的可能性,而当剥削者彻底消失的时候我们的斗争就完全结束了。
中国人几千年的吃苦精神造就了一群为社会和谐做出牺牲的英雄,但这种和谐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和谐但这种和谐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抛开公平与正义去追求和谐导致的结果是:唐宋元明清的剥削者们笑的更甜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