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琵琶

乱弹琵琶

麤懆杂文2025-07-04 13:55:17
昨晚和雪欣欣然去看了下半部《赤壁》。用雪的话来说,就是“反正上半部都看了,不看下部不完美嘛。”再说,凭着上半部的观影经验,在这天寒地冻的岁末,下半部《赤壁》,一定能给大家带来些欢笑和温暖的。抱着这样的
昨晚和雪欣欣然去看了下半部《赤壁》。用雪的话来说,就是“反正上半部都看了,不看下部不完美嘛。”再说,凭着上半部的观影经验,在这天寒地冻的岁末,下半部《赤壁》,一定能给大家带来些欢笑和温暖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和雪坐在电影院,一段一段看着放不完的广告。没办法,既然不能像《非诚勿扰》那样到处投放,赞助商只能把火力集中在片头。突然觉得,这伙赞助商的真应该替观众负担电影票——你们上哪找这么多傻冒专心致志坐这看广告呢?又想想,我们怎么就这么傻冒,非要心甘情愿花钱坐在这看广告啊。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下半部从一开始,用布纹感的画面回忆前作的风格就让人耳目一新,雪尤为喜欢。而从总体上说,下半部也比上半部的水准有明显的进步(也说不定是因为我的期望值随着上半部降低了吧)。吴导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短兵相接,把战争场面带离了他不擅长的冷兵器时代,虽然关二哥和张三爷因此少了些发挥的余地,不过整个看来就要过瘾得多。
《赤壁》在情节上则尽力破除《三国演义》的神话,虽然这可能让很多《三国演义》的fans不爽,但我觉得吴导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既要照顾观众的情绪,不能改得太离谱,又要有所坚持和取舍,向观众展示一段导演心目中看起来更接近真实些的历史。罗贯中只不过侥幸早生了几百年,他能把诸葛亮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后人不能把让这段不着边际的历史稍稍改的合情合理一些呢?我觉得大家都是看客,罗贯中吴宇森都是讲故事说书的,讲得好了,给喝个彩就是,何必较真呢?
观影过程中,产生种种联想,趁着还记得清楚,整理出来,仅博一笑:

(1)建安风骨VS囧囧雷神——集古今之大成的台词。
《赤壁》的台词风格只能用“集古今之大成”来形容,一会儿是曹丞相慷慨激昂的朗诵“短歌行”,让观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会儿帅帅的孔明冷不丁来句绝似广告词的对白:“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点。”。还有曹操雷到全场观众的“别闹”,诸葛孔明张口就来的“以我多年种田的经验……”……都让剧情产生出巨大的反差。 
不过,坦白说,我觉得这样挺好,要是拍成一部央视《三国演义》的剧场版,感到枯燥无味的观众肯定不在少数,而要是真拍成雷死人不偿命的剧场版,恐怕吴导出门就被无数影迷的板砖拍死了。这种介于笑与不笑之间的折衷,恐怕是对“三国”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题材的最好演绎了吧。
夸归夸,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有不满的地方。其一,虽然《孙子兵法》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但你引用哪一段不好,偏偏要在周公瑾舞剑的时候,节选一段“风林火山”出来,我很强烈的感觉到这一段是在向鬼子弄巧卖乖,是给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看的。毕竟,以“风林火山”出名的,古往今来,只有武田信玄一人而已。相比之下,周瑜和蒋干老同学聚会上那一段“老牛犁田”倒是唱给国人的,不过,我想,如果把周公瑾那段舞剑放在这里,配上周瑜原创的“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效果会不会更好。

(2)唐伯虎VS对穿肠——惺惺相惜,不能自已的两大英雄。 
《赤壁》之中,周瑜与孔明两大主角在智慧上显然与其他人不在一个量级,为了突出这一点,导演刻意给两人一个相对的特写,其他闲杂人等一律被模糊忽略,偌大的屏幕上只剩下两张睿智的脸,一对充满智慧的电眼。我明白当时战事紧急,可是,这样的镜头,还是忍不住让我想起了唐伯虎与对穿肠:既然如此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二位不妨学习学习充满性情的唐伯虎与对穿肠,把内心这种情绪发泄出来嘛。我承认这样的联想不着边际,可是,导演不能一次又一次诱惑我这样想啊,终于,在影片最后的青山绿水间,诸葛亮同学戴着崭新的大帽子,牵着情系千万影迷的萌萌,最后一次与周瑜深情地四目相对时,我情不自禁地强烈希望他们能来一次吻别,虽然雪在一旁捅我,可还是被自己这样天马行空的联想惹得笑不能止。可惜啊。

(3)董存瑞VS黄继光——乱世中的战争英雄。
吴导在下半部《赤壁》中,基本导演了一场现代化战争,没有大炮,我们的投石机比大炮强悍多了;没有枪械,我们有射不完的箭,还有比冲锋枪好用得多的诸葛弩;没有炸弹,我们有无敌鱼油弹,简直可以和火影里的“蛤蟆油连弹”相媲美。
于是乎,在这样不是现代化,胜似现代化的战争中,吴蜀联军虽然一把大火占尽了上风,但曹军的陆军大寨依然坚固,这似乎不太符合兵败如山倒的常理,但或许人家曹操训练有方也未可知。总之,在大军推进过程中,吴蜀联军还是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幸好,继黄盖的水上神风敢死队之后,其他战斗英雄也相继挺身而出。先是面对拔不掉的碉堡,甘兴舍身上前,用仅存的几罐鱼油弹将其炸毁。我觉得除了没有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之外,无论从精神到气质,都像极了董存瑞。然后,敌人机关枪扫射似的箭雨把吴蜀联军阻击到另一座箭楼前的时候,赵云直冲上前,很有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风范,只不过按照历史,常山赵子龙后面还要与武侯合力挑起蜀汉江山,不能轻易在这里舍身堵抢眼,所以在奔到敌人火力点之前,他没有往上扑,而是翻身一跃,冲入敌阵。
原谅我胡言乱语,可是,吴导的这些个人英雄主义噱头,实在像极小时候看过的各种爱国主义影片了。

(4)傻姑VS郭靖——人生何其傻,到底谁更傻。
孙尚香与孙叔材,或者说“胖猪”和“饭桶”之间莫名其妙的这一段,绝对可以与傻姑与郭靖类比。我承认,关于这一段,我没有跟上吴导的节奏,如果想调节气氛,这一段戏加起来还没有诸葛孔明一句台词效果好,如果是感情戏,上部的时候,好像孙尚香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多少都有点暧昧的部分啊,怎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改成这么一段了。不知道是不是吴导根本从头到尾都没怎么想好安排孙郡主这个人物呢,还是存心想塑造一个傻根似的人物来赶潮流。又或者,这其中蕴含着什么?——从三国时期起我们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就这么又傻又饭桶,难怪中国足球几千年也没个啥出息呢?
是我多心了?还是真正理解了吴导这一段大智若愚的戏份背后的深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