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财税体制是杜绝驻京办的良方

完善财税体制是杜绝驻京办的良方

饱经霜雪杂文2025-05-27 16:45:28
中国作家网报道:据悉,有关主管部门刚出台一个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京办事机构管理的红头文件。信息显示,在未来的6个月内,数千家驻京办将被撤销完毕(1月24日中新网)。驻京办,曾经是响当当的名字,皇城
中国作家网报道:据悉,有关主管部门刚出台一个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京办事机构管理的红头文件。信息显示,在未来的6个月内,数千家驻京办将被撤销完毕(1月24日中新网)。驻京办,曾经是响当当的名字,皇城角下好乘凉,而今走向了末路,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根据央视《新闻11》报道:目前在北京,除52家副省级以上单位的驻京办之外,还有520家市级单位驻京办、5000余家县级单位驻京办。如果加上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和大学设立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
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就在100亿元以上。如此巨大的消耗,消费的自然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也正因为如此,媒体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呼吁取消驻京办。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驻京办在加强地区协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着机构设置过滥、公务接待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种种问题。针对驻京办存在的问题,此次主管部门撤销数千驻京办,对于规范驻京办工作,预防腐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驻京办已经改变了性质。这都是权力和金钱在其中作怪,权钱交易以及权力的勾结让具有服务职能的“驻京办”变成了掮客,驻京办官员也演变成了跑官、贿赂的跑堂。变成今天的“跑部钱进”、拜门升官的代名词。成了以政府的名头办公司,实施腐败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作家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系列小说,将“改革精英”的财色腐败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驻京办在人们的印象中,变更成了制度腐败的符号。正因如此,强制撤销各种政府部门以及县级政府驻京办,当属为公众乐见的一大快事。只不过,在强制撤销的快意之外,驻京办问题显然远非一撤了之那么简单。事实上,自上而下的强制撤销虽然能割掉作为机构的驻京办,而难以割掉乱象本质的“驻京办需求”。如果根本性问题不能解决,它还会以各种隐性形式存在。
有人形容驻京办,就是要钱办。当了十年审计署长的李金华也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地方要跟中央要钱,谁不要谁吃亏。换了我,也得设个办事处。因为有些政府部门掌握着实权手里有钱。除了必须给一些特定对象的以外,还有不少机动金额。给张三也可,给李四也行,给王麻子也不错。那怕是专款,也未必就非要给急需的地方。给了,亦未必是专款专用。既然存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那么,谁不去要谁就会吃亏,谁就会是彻头彻尾的傻瓜。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些地方上驻京办的同志,隔三岔五地就到部里面去“晃晃”叫叫穷,套近乎,跳点小舞喝点小酒,送点土特产,给点红包(好处费),日久生情,漫漫权力发生偏移就顺理成章。随后大人们大笔一挥,一笔笔的资金不就朝“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吗,驻京办就有了成果。这其中,有多少是见得天的明白账?有多少资金是真正用到了刀刃上的?大家可想而知。
税制改革后,中央每年都会给地方一笔转移支付,用于中央特定的政策目标。如:社会保障、环保、抗灾救灾、扶贫帮困等,因为这部分资金是无偿划拨和专项划拨的,且僧多粥少,也就成为各地垂涎的蛋糕。但在资金的分配上,有些没有科学的分配方法,资金是人为安排,未能实现按照因素法或公式法进行分配。再加上立项和审批的程序不规范,掌握项目和资金的官员有着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就是带有很多人治的因素。因此,地方要得到这笔钱,就必须创造条件跑“部”“钱”进,进行感情或金钱方面的公关与投资。很多部委都有给钱的权力,有的部委可支配资金多达几千个亿。庞大的机动资金,成了这些驻京办生存的土壤。东方不亮西方亮,丢了南方有北方,这个部委不行,还能从那个部委要点。钱真是个好东西,能让各省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为其不厌其烦地追逐。透过现象,让人感到权更是妙不可言。驻京办成了腐败的孵化器,不少驻京办亦官亦商、官商一体,既几近衍化为地方的“第二行政中心”。驻京办成了官场的大酱缸,且蛆虫与飞蛾齐心,腐败与利益均沾。
《驻京办主任》已经给我们不少启示:资金、项目是面向全国的,凭什么给你不给他?这其中人情、面子等是个未知数,是一个说不清楚取的因素?向上争取资金是一个公开秘密。项目实际资金和中央实拨资金之间一般都有资金差,那就是公关资金,这部分到哪里去了?这就是驻京办存在的价值。在这一现实下,哪个地方不设“驻京办”,那个地方就会吃亏。只有全国都撤掉才是平等的,不能还允许存留一部分。除了各省级单位目前暂时保留一个驻京办事机构外,其余驻京机构都应坚决、彻底地全部撤销。不开一个“口子”,不留一根“尾巴”,这样不仅能真正消除上述不正常现象,还能促使有关部门改变衙门作风和官僚作风。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可以让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等省级政府驻京办,集中精力接待本地区赴京公务人员,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办事”机构。
只要有弹性空间存在,只要地方有“跑部进京”的动力,那驻京办仍有存在余地。俗话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仅仅是简单的撤销,显然不能根本杜绝驻京办现象的再度发生。现在的问题是,驻京办本质上是游说集团,而只要有利益存在,就必然会有游说的出现。正如有学者指出,因为权力会对人们的权利、利益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任何时代的任何政府都会遭遇游说活动。或许,有些地方顺应机构改革方向、顺应民意呼吁而取消了驻京办,但撤掉了驻京办停不了进京路,驻京办其实还会以虚化或其他形式继续履行着使命。
驻京办背后利益纠葛涉及到中央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以及北京市等方方面面。它由一个联系点,结成了官、钱、权的利益网,变异为“蜘蛛侠”。其实问题的根子不在驻京办,而在一套透明公开的公共财政体系。否则在6个月内,驻京办就把拆迁改成搬迁。从前门大街搬到后门里弄,换块新招牌照样卖老酒。要想让驻京办的腐败现象绝迹,就必须尽可能让游说活动纳入到理性合法、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用强有力的监管制约公权的滥用。人们关注的总是不规范的驻京办,却少有关注到不规范的部委;是先有不规范的驻京办,还是先有不规范的部委?显然是后者。
用地方的“小钱”,换取中央各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