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的尴尬

“精华”的尴尬

红细胞杂文2025-10-15 08:16:38
好不容易迎来一个双休日,推掉了一切应酬,独自猫在家里,潜心读了两天网上文章,然后静下心来,琢磨良久,感触颇多,心里总有一些话想说,已到不吐不快的地步,所以挑灯夜战,写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权当这两天的读
好不容易迎来一个双休日,推掉了一切应酬,独自猫在家里,潜心读了两天网上文章,然后静下心来,琢磨良久,感触颇多,心里总有一些话想说,已到不吐不快的地步,所以挑灯夜战,写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权当这两天的读书心得,如能发表,也许会让大家见笑了。
有人将文学分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把传统文学比作一棵大树,网络文学则是匍匐在大树周围的一丛丛小草。因为喜欢和崇拜这棵大树,小草们才俯首着它,仰望着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攀爬上这棵大树。网络文学仅仅是文学爱好者倾吐内心、交流情感,发泄郁闷,公开隐私,满足写手们发表欲的一个平台,缺乏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言下之意,就是说网络文学是庸人辈出的地方,是制造垃圾的场所,根本谈不上出文学“精品”,换言之,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没有精华文章”。
果真是如此吗?要谈论这个话题,首先就要讨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精华文章”?什么是网络文学的“精华文章”?
什么是“精华”?有人已查过《词典》,翻过《辞海》,作过解释,我就不在此赘述了。那么,什么是“精华文章”?据查,目前国家还没有颁布“标准”,文学界也没有制定“具体规定”,因此找不出一个确切的评判准则。既然没有权威的标准,那又怎样来衡量“精华文章”呢?这使我想到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中的一段话,“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看来评判“精华文章”的标准,在社会公众的心中也有一杆秤!有人说:“精华文章”就是“写得最好的那些文章或者是比较好的那些文章。”我想,这个定义很含糊,因为“最好”和“比较好”都不是量词,无法掌握。既然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精华文章”究竟该是什么样呢?我的看法是:只有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等文章一样,千古流传,让人们百读不厌,这样的文章才是“精华文章”,才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对于这个问题,欢迎网友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能达到如此境界的文章又有多少呢!就是传统文学,能达到上述水平的文章也是凤毛麟角,何况非专业的网络文学!
如此说来,网络文学岂不是没有“精华”文章了?不,以敝人管见所及,在众多的文学网站中,能打动读者心扉的文章不少,至于能否称得上“精华”,我不敢说,但至少很精彩,看来还需要时间作检验,让公众来作评判;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以偏概全,一棍子就打倒一船人。
既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那么肯定有人会问:如今在网络文学中,编辑给出了那么多的“精华”文章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今天想要探讨的话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会员最关注,议论最多,最不满意的话题。本来,本人对网络文学了解的不多,按理说没有资格谈论这一话题。也许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尤其是对网络文学的热爱,所以我还是想谈点肤浅的看法,纯属个人意见,我在此姑妄说之,各位编辑及广大的网友也姑妄听之,不当之处,就权当是“痴人说梦”,也许我有些话语偏激,或者不符事实,你们也不要计较,千万别往心里去,更不要对号入座。
一、在网络文学中设“精华”,是好心,却未必办成了好事。
在网络文学中,很多网站为了激励作者或写手努力创作,写出优秀的文章来,给一些文章冠以“精华”,这原本就是鼓励会员和推动网络文学不断向前发展的积极做法,是好事,为什么却得不到广大网友的认同和推崇;反而引起网友们的反感,不满,甚至成为读者、作者或写手与编辑之间产生矛盾的导火线,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加深,甚至有朝着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文章不象工厂生产的产品,可以用“标准“来衡量,用尺度来检验,因此全靠编辑去把握。不用讳言,目前网络文学的编辑参差不齐,水平不一,无论是文学修养还是思想修养均有差距,因此评判出来的“精华”差别很大。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抒情散文,编辑给了类似“精华”的评价,而读者却认为是“垃圾”,毫不客气地提出异议。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下面我摘录他提出的第三、四点异议,供大家鉴赏:“3、文章结构零乱,颠颠倒倒,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叙事不象叙事,抒情不象抒情,议论不象议论,写景不象写景,是有点不伦不类,娇柔做作的感觉。4、文章中废话太多,虽然有很多看起来好象是很华丽的语言,其实只不过是一些‘生造的词组’,说白了,也就是想作作秀,但又作不好,有点象‘东施效颦’,是一种装腔作势,好象一个人在打拳,打的全是花架子;严格地说就是文章没有灵魂,是一具僵尸,充其量是一具化过妆的僵尸;因此,人家评论为‘无病呻吟’不过份;如果要我来评论,那就只能说是垃圾了,是污染物了!是散文中的病毒!”可见读者的眼光是多么敏锐,评论多么到位,语言多么犀利!好在那个网站有主编同会员沟通的平台,主编在听取读者的声音后,经过核实,作出了以下回复:“赞同※※的三、四点理由,如此文章不应该推荐。严格来说,算不得一篇散文,推荐我会取消。”主编实事求是的纠正误判,不仅没有使网站的声誉受到损害,反而受到读者的好评。由此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读者是不可以随便忽悠的!假如这件事放在“烟雨红尘”又会怎样呢?我看未必能象该网站一样,也能听取读者的声音,正视自己的错误。
二是人情之风太重。“人情之风”说白了,就是个别编辑利用审稿的便利条件,拉关系、送人情,相互吹捧,相互给对方的作品冠以“精华”的等等做法。给编辑和会员的文章判定“精华”,应该用同一个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编辑的作品应该更严格要求才对。如果将编辑的一般文章作为“精华”推出,不但不能提升编辑的身价,反而会降低编辑的品位;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精华”作品就很一般,那么一般的作品就更差了。因此,还是宁缺勿滥的好。我不否认贵站有不少编辑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不乏“精华”;然而我对编辑每月的“小结”都要冠以“精华”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本来一份“小结”也不过是“雕虫小技”,又没有惊人之见,也不是惊世之作,何必那么张扬。这不是吹捧,不是送人情,又是什么!有些编辑抱怨挨过会员的骂,骂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