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话语和话语的叙述

叙述的话语和话语的叙述

主儿杂文2025-08-11 10:23:08
安秋生散文或许不被外界很了解,这与他不善张扬,不注重刊物走向的秉性和淡泊的写作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当我读完《把手给我》,就在我合上书的一瞬间,我的脑际突然呈现出两句短语,两句文字完全相同,只是定语组合不
安秋生散文或许不被外界很了解,这与他不善张扬,不注重刊物走向的秉性和淡泊的写作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当我读完《把手给我》,就在我合上书的一瞬间,我的脑际突然呈现出两句短语,两句文字完全相同,只是定语组合不同的短语——“叙述的话语”和“话语的叙述”。我非常清楚,这便是我对安秋生散文集《把手给我》的鉴赏概括,是从我内心深处自然形成的那种概括。
一个作家的文字语言与其文字生命的内在同一性。对于作家的作品成就而言,其文字语言的修辞效果和文字语言的艺术性是起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在作家的创作世界里,文字语言的生命是绝对独立的,独立得有作家自己的灵魂、血肉、个性、形态;作家文字语言的自觉性,直接意味着文字语言自身的生命力。因为唯有文字语言,才是接近一个作家最可靠又直接的途径。精彩的叙述,文字语言是受着作家所要表达的文学内容,在反映外在事物或内心情感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要求做到状貌传情,要求做到准确和精炼。安秋生在《把手给我》这一散文集里的“叙述的语言”是精炼的,“语言的叙述”是沉稳的。然而,无论是“叙述的语言”,还是“语言的叙述”,都显示了安秋生的文字语言的功底是扎实的,是具有个体特性的。我在安秋生的散文文本里,明显感受到他的文字语言里的具有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在对于家乡精神的呈现、对于亲情的特殊抒写、对于体现人物散文的特殊功力、对于地域文化的沉着思考等,都有他的私人感觉在其文字语言传递中的赋形。

一、家乡精神的呈现
故乡是一个作家的写作根基。安秋生爱自己的故乡,虽然他出生在贫穷的山区,但他的故乡情结依旧。
他的“故乡系列”的作品,大力抒发了对于故乡的挚爱,《故园杂记》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很有个性特点的力作。说其有特点,是在于本文笔墨简练,用了传统的白描点化,不叙述,不细枝末叶。比如写老宅——“老宅原有北屋三间,南屋三间,院子也就是丈把宽,记得下大雨,水口的水瀑常冲到对面墙上,两边形成‘X’形。”文字的节俭度是超于一般人的想象,但并不缺少丰富性,因为节俭的文字里很有划点,把更广阔更美好的想象空间交给了读者。
以小见大,是安秋生的散文特点之一。《武安人和小米粥》和《把手给我》,是具有这个特点的代表作,可以说是两篇有特殊魅力的散文。文本是围绕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展开的,文体并没有别样的结构,但整文按捺不住的激情,是对于真善美的一种呼唤,这对惯于冷静思维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自我突破。
安秋生的散文才气和文字功底,使他有足够的能力在散文创作中灵活应用物质写意。如他写家园时不全写物质,而是写物质的痕迹,而在写人时却用物体来代替。“南院”一节,似乎是在写院子,其实写人,写的人物是宝大爷。他在写“老槐树”的时候,用的虽然是侧笔,却直逼写出了老槐树的主人——金梁嫂。他写“官道”用的则是明暗双重的叙述,明线是叙述了官道的来历;暗线是用官道带出老年代的生活回忆。
《家乡旧事》中写到的“天地坛”,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在一个乡村的反响。在北京紫禁城里有天坛地坛,在乡村,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里也有——“院墙之外,是一方土台,台下是我们的大街,大街以南则是一片空地,全村唯一可以称作广场的地方。”而《儿时灯节》写的是一种故乡的暖意,文体很实在,每一件事情都有来历,而非作者故意杜撰,而是生活捂热了作者的心,是从他温暖的内心深处表达了出来。
从安秋生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他对家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其中有因为热爱而恨,爱其可爱,恨其落后。在《爱面子的武安人》里,刻画了乡亲乡情的精神风貌,地域特点描写的相当到位,他用浓笔写了“吃”和“穿”,对武安人的“吃”和“穿”的短缺进行了善意的讽喻。我很喜欢《小城情缘》,在于叙述上不同其它作品是用生活画面来展开的,而《小城情缘》叙述是用情感,或者说是用情绪来展开的,让我在阅读感觉能深入人心。《小城情缘》一反文字节俭,在第一节就对“小和大”的关系展开了议论,议论在小城的背景上展开,所以并不空洞。小城和作者自己的关系,是生命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小城在他生命烙印,浓缩在他的这个散文里,显得有了创造性,显得与众不同。“我是小城人,小城人是我。我和小城之间有故事,又没有故事。”几句话好似是捉迷藏,却真的反映了个体生命在融入一个集体或者集团时候的尴尬。

二、对于亲情的特殊抒写
写家乡,核心是亲情,没有亲情的家乡,就像是没有根的树。我读到安秋生写的亲情,不是一味地褒扬自己的亲人,而是侧重于写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亲人的性格和亲人的命运。
母亲在家庭里是重要的,安秋生的母亲十分善良,他写母亲,对母亲的性格以及母亲对于自己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叙述。如《一只银手镯的故事》里母亲与村东头的张老太太的“认亲”——“总之,从那个时候起,父母亲就常常对我们弟兄讲‘东头奶奶’长,‘东头奶奶’短了,我们从此就又了一个奶奶。”这一细节非常感人。母亲是子女的学校,母亲与人为善的性格影响了安秋生——“她让我学会了待人处事的文明礼貌,但也使我的性格偏向于柔弱,遇到无故加身的事端,总是有些束手无策,最终是退让多与抗争。”母亲在安秋生的笔下,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勤劳、善良、坚韧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安秋生的生活,使他成为精神上的富裕者。
安秋生确实文如其人。认识了安秋生,再读安秋生的散文,就不难感觉到其人实在,其文也实在。安秋生在散文叙述里具有的自觉担当的批判精神,不是扬张的口号,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地是通过某一人和某一件事来完成的。如《叫一声娘,我已泪流满面》一文,是《把手给我》散文集的开篇之作,自然是安秋生具有代表性的力作,写的正是自己的母亲。我从安秋生的文字里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柔弱而坚强的女子,在遇到了灾荒年的时候,她咬着牙,硬着心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到育婴堂,自己去大户人家做奶妈,才使一家人免于外逃讨荒。本文涉笔到“一大二公”的特殊年代,安秋生向我们描绘了那个年代的真实图样——“分配给社员们一天的口粮指标,常常是小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