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朴字见色”

浅论“朴字见色”

元胎杂文2025-04-01 12:32:16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期时间拥挤有过,读些零碎。却见诗、文凝神聚力处,字字句句勾勒情韵无限,并无旁生的豪词艳字故做帮衬。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近期时间拥挤有过,读些零碎。却见诗、文凝神聚力处,字字句句勾勒情韵无限,并无旁生的豪词艳字故做帮衬。诗文中蕴涵大意对心灵的冲击并无半点,因字上的削减,亦对“朴字见色”四字对文学的助力更为执信和佩服。对前理解到的意字之别,又有了感觉上新的不同。
无论古人,今人,皆言在诗词格律上以意境为上,格律次之的主旨,其中王国维说得最肯切,最脆性。袁枚也曾用了朴素的话语扼要说了这个道理,并首阐明朴字见色。不搔首弄姿者,最是余韵犹长,传意最佳,最易令人信服。
古体诗中,童叟皆知的《静夜思》、《锄禾》、《夜宿山寺》、《咏鹅》、《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上口名句。诗人们也不排除曾认真炼过字,却不用一个身披华衣的字词,是怕诗中之意被字独领风骚,还是诗人们从真正意义上深深领会到了词和意所从属的宾主关系。
因是胡乱读来,又读到现代诗,便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诚)简短的诗句,如《一代人》诗中意,针一样刺入人心,犹如看到了眼前便是在黑夜里寻找光明的更明亮了的眼睛,更迫切需要光明的眼睛……《远和近》不多几个普通汉字,将人与人的远,而人与自然的近的现状,涂抹得真实又情疑有了悲悯情怀。醉卧在希望的河堤,一任泉样清澈和透明的余韵,向前,明快而又人有着复杂的真实,相信读过的人,对此简白几字对《远和近》的牵肠挂肚的思绪,再无绝,还想说的是,与我们眼前的现实有些相近了,人不想再亲近人,而只与天地语。
又读到《乡愁》(余光中)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读过的人,会再无忘,且是一见便能记住的最泛白的字眼,小小的邮票,这头,那头;窄窄的船票,里头,外头;浅浅的海峡,这头,又那头。长期纠结的乡愁就在这接近唉声叹气的诗句中,延展出无限的愁绪。读者,自会从《乡愁》的不断演变中,感受到灵魂深处那一段接连不到的愁肠。而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形容词,就在诗人用真情谱就的这场世人无法比拟的永远的乡愁中,落笔成高句。这些,全都是“朴字见色”最无争的事实。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海子)等等这些当代正漫天飞舞着的令人信服、令人传诵不止的诗句,从侧面已轻轻告诉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诗句,无须刻意,更无须雕琢,便是心中浑然天成之佳酿绝句。
当下,也在网络或诗刊中,读诗无数。或现代,或格律。言情寄景,抒情达意,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其中不乏标准的格律诗句,很好的或言情或达志的好诗。但过目不忘,令人回首无止、思潮起伏的,却寥若晨星。
读过一位当代作家诗人写的一首诗,诗人在“刘公岛”游过,沉思历史,即豪吟出:八里刘公岛/千年甲午寒/提督殉国时/太后正试簪。读过一时刻,被诗中凝炼成白帛样醒目的耻辱醒然于世的气魄所征服。直白几个数字,不着一个形容词,却揭幕出国人心中无法消抹掉的痛。刘公岛不长,八里。甲午战争却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寒。昭然若揭的当朝清政府的嘴脸,永不瞑目的提督以身殉国时的无奈和难解,以“试簪”二字,貌似轻描淡划,那一时的悠闲。却在重墨里,令读者发出泣血的怨和恨。大概,所谓的文短意长,文清意重,正是如此吧。读过此诗的读者,怎会忘记这清清淡淡几个字所组合、表达出的遮天盖日的阴霾。
今日乱侃到此,牢记朴字见色的道理。认真为文,因,为文即是为人。

2011.8.2随笔杂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