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旦大学文学写作硕士的一些思考

关于复旦大学文学写作硕士的一些思考

违爽杂文2025-03-06 11:40:49
当谈及作家一词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让人敬仰的目光去观瞻。这个身份似乎在多数人的心里戴上了神化的光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给自己加上这样的一个身份(暂且不说它是一个职业)呢?仅仅是为了一种无形地精神光
当谈及作家一词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让人敬仰的目光去观瞻。这个身份似乎在多数人的心里戴上了神化的光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给自己加上这样的一个身份(暂且不说它是一个职业)呢?仅仅是为了一种无形地精神光圈,还是为了其中隐藏的一种物质性地利益而为之步入文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呢?
创作这个“行业”在当下物质化地社会状态和利益至上的人际关系当中存在着太多的暗箱地带。按照理论来说“无功利”的文学创作似乎已经远离那最原始的宗旨了。
时下兴起了一股“创作”的风潮,很多华文“写作者”都将自己投入到了“写作事业”当中。流行文学的兴起和文化产业化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文化”作为一种产品时其中存在的物质利益。所以有一群“青年作家”被称作“80后作家群”便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智力水平开发的幼年化,现在的“90后作家”也兴盛起来。这样的一些人的创作和我们最初理解上的作家有多少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呢?
现在的流行文学中多数都是80后、90后所创作的“青春文学”,这样的一群人的创作心理和文化积淀与人们所熟知的鲁迅、茅盾、沈从文等人有何差异性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白地会有这样一个认识,现在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想在文化产业化中狠捞一把,赚会一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利益。因为印刷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书作为文化的载体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人们看重的就是商品的价值。当然作为文化产品来说,其价值还会在名誉这一方面有所获取。
所以,作家群体就兴盛起来了。很多人都在写作,很多人都称自己为作家。
图书市场的繁荣,其中蕴藏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作家是不是会真的能(或者说应该)跟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应运产生一大批作家呢?当文化产业化先出现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有利可图了,于是产生的作家生产化是不是一种拔苗助长或者说一种物质化的文化主义的产生呢?
有人想成为作家,开始有了这样一群理智的人知道这个“行业”的富余和从众心理的滞后性存在,便开始培养起了作家。有人想成为作家,便应该有一些人利用一些物质基础创造一个培养作家的环境。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兴起了作家培训班。2006年,又出现了一个很强势的培训点——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在有着13亿多人的泱泱大国里第一个开始正式地开办了“文学写作硕士”这样一个硕士点。
对于这样一个硕士点,我们暂且不说它是不是和那些作家班一样地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获取点什么,我们似乎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想:作家是不是能教育出来的?作家是不是需要“硕士”或者其他的什么文凭?
就我看来,作家是不能靠学院派的教育创造出来的。作家也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文凭。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在面对媒体的时这样认为,“电影学院有电影文学硕士点,戏剧学院有戏剧文学硕士点,好的大学中文系应该建立文学创作的硕士点。”作家生产的出现似乎有一种赌气的嫌疑。你可以培养硕士,我为什么不可以呢?那么作家的产生又是应该在一种狭隘的专业赌气行为中产生么?
作家的创作行为应该是一个心里的内在积淀的一个外化表现,最终以作品这样一种物质化的精神产品给阅读者带来一些精神上的获取。在我看来,作家内在品质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观察和表达生活感性活动。创作是一个客观的活动,但是其中多数都是涉及到感性地一些个体活动。对于一朵花,我们不应该用理论的角度去说,这朵花应该是怎么样的,也不应该以一种理论来指导“作家”应该怎么去观察。对于一朵花这样的形象,每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观察之下就会得到一些不同的与主观感受相应和的东西。随之就会产生一些很个性化的表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之下,以不同的精神表现力创造出的艺术化的形象肯定会是很不相同的。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一种个性化。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个性化。如果世界千篇一律,也就没有个性的审美存在了。
然而作家在审美感受和以文字外化的表述的时候是不需要一种模范式的理论来教育和指导,那么作家班、写作硕士的存在相对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曾经茅盾先生说道,“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看到这句话的内涵所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是具有不同的审美表现力的。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一些表达。
文凭作为一个很标准化尺度化的东西,用来衡量一个感性的没有边界的艺术创作领域,很明显就会有一种滑稽的效应。有限的东西束缚无限的东西,本就是一种不应该。
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作家是不是需要很高的一个文凭?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否定的。
大学能在基础知识积淀上给一个作家以支撑,丰富一个人的知识面,但是一个人有很广的知识面就一定能成为作家么?结论也是否定的。
大学一种理论化的教育方式在丰富“前作家群体”的知识的时候,并不能将他们送上作家的道路。只是有助于一个前作家成为作家,但是这种“有助于”的效果也是一种很不确定性地可能性。
“悟性、感觉都是学院化培养不了的,学院如何判断一个作家是否具备了硕士能力?”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贾鉴这样质疑到。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一个作家怎么样才算是具有硕士能力。
一个标准化的理论测试出来的等级能说明什么呢?
乐观地去看待复旦大学文学写作硕士点的确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将重心放到文学上来。让没落的文学有一个可能得到复苏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不等于是说硕士点培养出来的一些人能够以作家的形式来回报没落的文学领域。不一定。而是让人们注意到这个虚假繁荣的文化市场所早就的“兴盛”的文学界。至于兴盛之后等待我们的是不是文化的大萧条我们暂时不去讨论。
在文学史上,我们固然可以找到很多伟大的作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胡适、林语堂、巴金、钱钟书、巴尔扎克、雪莱等,他们又有多少是真正获得与文学相关的高文凭呢?医学、哲学、法学,学其他学科的远远大于学文学的。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这不就证明了其实作家也并不一定都得获得很专业的“文学写作硕士”文凭么?然而回过头来看,我们还会发现很多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