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们的背后
尽管相对应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度发给主讲人的酬劳并不高,但自《百家讲坛》火了以后,据说已有3000多位教授和学者排队申请当主讲人。因为谁都知道其中潜在的巨大价值,且不说别的,主讲人签名售书很多人是都
尽管相对应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度发给主讲人的酬劳并不高,但自《百家讲坛》火了以后,据说已有3000多位教授和学者排队申请当主讲人。因为谁都知道其中潜在的巨大价值,且不说别的,主讲人签名售书很多人是都有过了,在各个媒体面前露脸的机会也大增。媒体把他们称为学术明星并不为过。刘心武就曾感慨:“在目前这个社会,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传媒,影响很强大。作为一个边缘人物,我因为这么一个节目一下子成了热点人物,这个我原来没想到。”做为一个对历史知识并不熟谙的观众,我喜欢《百家讲坛》,中午边吃饭边看对我是一种享受,如果我开的声音低就会听到楼上的人家也在听同样的节目,由此也可见《百家讲坛》现在收视率之高了。
《百家讲坛》让我受益颇多,但其后我就听到一些杂音,訾议甚至谩骂,开始我很不理解,易中天们能够把枯燥的历史讲得那么有意思,讲得老少咸宜,并不容易,竟然还有人会攻击,觉得他们讲得不好,你们来讲啊?这不是在嫉贤妒能吗?
但渐渐地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尽管央视在策划《百家讲坛》的时候设计者就说过:
“《百家讲坛》找到的老师第一要会讲,第二才是学术功底。《百家讲坛》不再是原本给高级知识分子开的学术论坛,主要是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普通观众看的。”
“来讲课的老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丰厚的学术根基。第二,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亲和力,《百家讲坛》为什么要带观众录制?得让下面听的人直点头才行。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您讲的内容得让中学文化水平的人感兴趣。”在这三个条件之外,又专门补充了一点:“有中学教学经验者优先。”
“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这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非圣贤,嫉妒之心人人都有。且不说尚有希望登上讲台的那3000多排队的,只需稍微把视野放宽想想那些在各个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们,这个范围当然还可以扩大到中学。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主讲人很多都当过中学老师——阎崇年原来是北京46中的老师,刘心武原来是北京13中的老师,易中天到武汉大学读硕士以前曾是新疆一所中学的老师,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历史老师。如此我们就不难想象这个群体得巨大了。在易中天们热闹辉煌的时候他们这些人无疑是寂寞的。而媒体又推波助澜的放大了二者之间的落差。
或许对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百家讲坛》已经成了他们获得知识到一个重要窗口,但对以上说到的那些人却未必如此,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虽然易中天们是以对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点开讲,但毕竟《百家讲坛》不是中学生的课堂,易中天们所讲的历史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质疑和訾议了。包括《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定王立群也说“历史真实本身就是最麻烦的事。”
藉了对历史真实的悖辩和对明星效应嫉妒的情绪,我们当应该理解并宽容易中天们身后这些人的寂寞,包括他们的嫉妒——如果非要将这种情绪定义为嫉妒的话。一个场景是在于丹《论语心得》在书店热卖的时候,旁边同时出现好几种和《论语》有关的论著,却乏人问津,其实只要稍有理性的人就会明白那些论著未必比于丹说的差,怎奈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冲了学问才去买书。
所以人们可以不去嫉妒天然生成的姚明和刘翔,却会嫉妒易中天们占据的这个讲台,尽管易中天们也可以说自己当之无愧,但易中天们还不能像姚明和刘翔那样非其莫属,这一点必须明确。反过来如果易中天们也应该理解并宽容这些人的嫉妒,如果现在讲台站着的不是易中天,而是王中天或者李中天相信他们内心的滋味也未必会好到那儿去。
我相信出于嫉妒的争论有之,但我更相信愿意他们之中的相当多的人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他们的争议不应一概否定。达观的说能够听听他们的争议倒能达到一种互补的效果,可惜现实是不可能会有另一个《百家讲坛》成为他们的讲台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