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孤童杂文2025-12-12 17:47:42
两千年多前,儒家先师孔子就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元1952年,吴承恩写成神魔小说《西游记》,再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虽然唐僧一行五人尊唐僧为师,
两千年多前,儒家先师孔子就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元1952年,吴承恩写成神魔小说《西游记》,再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虽然唐僧一行五人尊唐僧为师,但他们实际上互为师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终于修成正果。
敢自封“齐天大圣”的,古往今来恐怕就孙悟空有这胆量,也只有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本领才配得上这称号。孙悟空本事大,脾气也大。拥有通天本领的他自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闹天宫干的第一桩轰动天庭内外的大事。这个“事迹”在他西天路途上整天挂在嘴边。虽然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他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更害怕唐僧的紧箍咒和唠叨的性格。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吧!出现真假美猴王,正是由于孙悟空一意孤行,负气出走,让假的猴精有机可乘,导致师徒矛盾加深,阻滞西行步伐。孙悟空的这品性被唐僧记在心上,唐僧一路从旁劝阻,对孙悟空循循善诱,适时开导。孙悟空这块尖利的石头终于慢慢地被感化,一心向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僧是金蚕子转世,自然身份尊贵,受人敬仰。这个僧人在吴承恩的笔下成为一个儒雅僧人,整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挂在嘴边。虽然唐僧是孙悟空等人的师傅,但是本领远不及徒弟高强。唐僧往往是妖魔鬼怪盘中的餐点,身陷险境。不过,唐僧倒也有临危不乱的心境,深信他的弟子们会救他脱离魔窟。这种个性在唐僧身上还演变成为优柔寡断的特点。身陷女儿国,明知国主对自己一往情深,唐僧依然婉转低回,不忍心伤害这个多情国主的一片心意,西行脚步踟蹰。对于作恶多端的妖魔,唐僧往往善良之心泛滥。比起唐僧的当断不断,孙悟空则更显果断。他对妖魔绝不手软,多次救唐僧于困境,帮助师傅睁大眼睛认清妖怪本来面目。
猪八戒前世是天蓬元帅,今生依然沉浸在往日辉煌之中,自命非凡。猪八戒身上集合了人性所有的弱点,八戒的名字就是让他戒一切缺点。他常常被妖艳的鬼怪迷惑,忘乎所以,以致师徒遭受灾难,陷入困顿。猪的贪婪、懒惰表现在猪八戒身上则是凡事先填饱肚子、睡上一觉再说。遇到危险的事情,猪八戒也是奉行三十六计---逃为上策的真理。这样一个缺点突出的人,单靠师傅苦口婆心的劝解是远远不够的,幸而孙悟空以绝对优势强制压制猪八戒,不停则打。师徒软硬兼施的策略鞭策着猪八戒坚定目标,西行取经。
沙僧和白龙马在《西游记》里扮演着苦行者的角色,西行路上鞍前马后,打点生活。他们脏活累活往肩上扛,从不抱怨,用现代一些人的说法叫“十足的傻帽”。这样的两个弟子大概是最让唐僧省心的,可也是最不开窍、最没想法的。师傅被妖精抓住,沙僧惶惶然不知所措,只想着靠大师兄、二师兄去解救师傅。白龙马更是无计可施,只能摇头甩尾,干着急。正是沙僧的憨厚,没有心计,他更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当孙悟空任性、暴躁的时候,沙僧从旁劝阻,平息怒火。师徒间闹矛盾时,沙僧两边做功夫,及时化解矛盾,稳定大局。
西天取经,师徒五人,性格各异,但相互制约平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徒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各自不断修正自己,西行团队不断趋于完美,最终取得真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