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我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邯郸市杂文2025-12-09 23:07:22
一、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是:教学目标片面化第一,重知识轻能力。没有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
一、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是:
教学目标片面化
第一,重知识轻能力。没有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可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媒体手段无效化
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引用视听材料牵强附会。②舍本逐末,忽视对课本知识系统性讲解。在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分析其爆发的背景,并从中找出与结果的关系,而是用较长的时间欣赏电影的诸多片段③其他误区:快速闪动的“画面”,使学生难以认真思考等等。
教学评价简单化
一是教师忽略或回避了对学生不足甚至错误的答案的评价,对学生所有回答都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决,或对学生不同的意见,用“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来评判,对学生的回答不再有批评指正。
教学方法单一化
学情研究不透,包办多,讲得多,仅重知识的罗列与简单的梳理,练得少,问题意识不强,互动交流少,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审题、解题及概括能力不足;有的教学节奏与学生学习节奏不协调,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学生学习活动不协调,教学比较粗放,缺乏临场应变的指导。
二、我的做法与建议
前提:研读课程标准
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都是历史教学努力的目标,由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非常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因此新课程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值得历史教师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仔细钻研课程目标,做到重教材更重课标,要有课标意识。新课程教材只是教学的资源之一,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依据,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所以备课应以课标为本,而不是以课本为本。要认真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当然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与老教材的编排不同,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的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可是不少教师对上述内容似乎视而不见或者从未“想过”。这主要是缺乏对课标的研读与理解。“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个目标就是必修2第12课13课要紧扣的课时中心之一。
重点:优化三维目标
仔细钻研课程目标可以说是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三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我想优化三维目标应有以下原则:A、不能跑题,要严格依据“标准”和教材;B、具有可操作性,将“目标”创设成越具体的题目(情境)越好,越有效越好。C、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如果对问题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最难优化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而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应是授课的灵魂。如让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唐朝强盛的资料等等,这使学生在不由自主中受到的教育肯定要比教条地讲“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应该爱国”更好。
关键:创设核心问题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内容,组织重点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好问题一个就够了,一个好的问题既紧扣了课程标准,又优化了三维目标,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个好的讨论题应该有四个关键:A、问题是否能紧扣教材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B、问题是否集中又典型的反映了某一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针对性;C、问题是否是学生普遍关注和迫切想了解的。D、教师能发挥指导作用:①教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离题;②教师要及时总结,做出适当的评价分析。
如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音(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问:①1979年老人画的“圈”具体是指哪?这个举措有何战略意义?②1992年这个“圈”是怎样扩大的?③歌曲表达了对“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标》要求: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两点初浅的理性认识
1、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对历史进行认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为此,在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而进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是学生热爱历史学科,自主参与课堂的重要动力。
2、抄一个民间故事。一位老人临终前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凭自己的劳动挣来钱,我就把遗产留给你。”儿子是一个懒汉,从来不干活,于是向母亲要点钱,骗父亲说是自己挣的。老人说:“这钱不是你挣的。”说着随手就把它丢进了火炉。儿子笑笑走开了。第二次还是这样。到第三次,儿子只好真的去干活,他给人家扛木头,吃了许多苦,挣来一点钱。但老人又把铜钱丢到火里去了。这下儿子真急了,硬是从火里把铜钱抢了出来。老人说:“这回我相信了。只有自己劳动挣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