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冷漠,媒体有责

人情冷漠,媒体有责

遏御杂文2025-09-27 15:21:03
曾几何时,“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大讨论见诸各种媒体。我觉得,这根本就是媒体人策划的一个无聊的命题。就像过去讨论的“公交车让座”问题一样,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影响力,喜欢抛出类似的“公德话题”。“公德”能够
曾几何时,“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大讨论见诸各种媒体。我觉得,这根本就是媒体人策划的一个无聊的命题。就像过去讨论的“公交车让座”问题一样,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影响力,喜欢抛出类似的“公德话题”。
“公德”能够捆绑全体民众,让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于是,喜欢议论的民众开始“嚼舌头”了。比如,“公交车让座”这点事,很多大媒体都拿来“大说特说”,似乎人人都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个个遇到这种情境都存在内心的纠结。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都乘公交车,专门留心过“让座”的事,却从没见到有人“无视”老弱病残孕的情形。当然,我也看到一些年轻乘客面对老人或孕妇“视而不见”的图片和视频。可是,这种个别的丑陋现象,一经媒体放大,就让人觉得是中国社会一个普遍的症结了。
几天前,搜狐网搞了一个有关“公交车让座”的专题,有“坚决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这样说:我下班回来累得要死,一大早醒眼惺忪地去上班,那些晨练的老头老太们精力多得用不完,我凭什么给他们让座!看到这样的不让座理由,我不禁感慨自己的思想太“肤浅”了。在公交车上,当看到那些红光满面、活蹦乱跳、笑笑嚷嚷上车的老人时,我总会生出由衷的喜悦,总会情不自禁地让座。还真有那么一次,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乐呵呵地对我说:“你坐,你坐,我们站着也是锻炼呢!”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我的“礼让”是多此一举。但是,看了搜狐网的专题讨论,我竟然有点赞同那些“冷漠”的年轻人了。
昨天晚上八点多钟,我从健身馆回来,亲眼目睹一辆摩托刮倒一位骑电瓶车的妇女后绝尘而去。那位妇女一声不响地倒在地上,电瓶车压在她的腿上。我毫不犹豫地上前搬开了电瓶车,问她跌得怎么样,要不要报警。妇人说“没事”,自己站起来,一面连声向我道谢,一面大骂骑摩托的人。妇女整顿好电瓶车走了,有个目击这一幕的路人对我笑道:“哈哈,你还真行,不怕她赖上你啊!”我笑道:“那种昧良心的人,毕竟是少数!”
回想起四年前的南京“彭宇案”,虽然有媒体的大肆炒作,我当时仍觉得那是个特例。后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各地上演的“彭宇案”时,我也曾“深思”:假如遇到跌倒的老人,我还扶不扶呢?今天一早,我还在想:伸手扶一把需要帮助的人,也许每天都在发生;这种不值一提的平常事,因为缺少轰动效应,绝对不会有媒体去关注;相反,假如昨晚我被那位妇女诬为肇事者,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了“新闻人物”。
形形色色的“彭宇案”的不断曝光,终于酿成了广东佛山的两岁半女孩小悦悦被碾压后18路人无人施救的悲剧。我甚至在想:那个拾荒阿姨陈贤妹,是不是就因为没看到那些似是而非的讨论,才会“没有想太多”就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孩子的妈妈。
昨天凌晨,小悦悦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媒体掀起的铺天盖地的议论热潮,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退去。我一直很怀疑:对于类似“见死到底救不救”的道德讨论,会对世道人心起多大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
媒体说的“小悦悦事件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危境”,这又是一个伪命题。我以为,即便是基于人类的本性,“见死不救”都应该是特例。出于人性中的悲悯,看到一个被碾压的小女孩,谁都会施以援手。18路人的漠然视之,肯定不是他们丧失了人性,而是承担不起救人的后果。那么,又是什么样的舆论环境,让他们觉得“好人难做”?
毫无疑问,媒体无限放大“丑恶”特例的结果,会让人们心存顾虑,对“善小”不敢为。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不仅决定人们的视野内容,同时也左右人们对于事物及问题所持的态度,造成“舆论滚雪球”的效应。事实上,新闻舆论更多是记者及媒体部门的意见而非社会公众意见。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被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包裹着,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可低估,对世道人心的正面引导责无旁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