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Vevey,卓别麟的诞辰与蝴蝶效应的忌日
有的时候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就觉得自己没有白过,我善用所有属于年少的时光,我在学生时期却做了不少事、走过不少国家、吃过许多美食、玩过不少游戏,更认识了不少可以相交十几年的好朋友。我的兴趣很广泛,因为不想
有的时候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就觉得自己没有白过,我善用所有属于年少的时光,我在学生时期却做了不少事、走过不少国家、吃过许多美食、玩过不少游戏,更认识了不少可以相交十几年的好朋友。我的兴趣很广泛,因为不想活得太单调。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为了他们能丰富自己的生活。
我能够写的主题也不少,除了开卷有益,捧起书来读就有收获,在轻松愉快的旅游中也能得到感想,我的人生拥有一些需要记录下来的意义,譬如今天。
同一天,卓别麟的生与蝴蝶效应之死,又是一个生辰遭遇死亡的日子。
最有趣的记忆,就是某一次看到电视上播出一部黑白影片,而那时「卓别麟」这个名字就留在了心头,从此在数年之后,成为人生计划要去走访的一个地方。
2005年,我来到了Vevey。
或许很多人不晓得卓别麟(CharlieChaplin,全称为SirCharlesSpencerCharlieChaplin,在英国伦敦受封为爵士)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其实逝世于瑞士的Vevey。内瓦湖畔的美丽城市。
翻开卓别麟的人生故事,他曾经担任导演、制片、作曲家,而在默片时代是最知名的喜剧演员,他的肢体语言相当丰富,早年在英国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到了美国发展之后,达到了事业的高峰,逗趣表演博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他的人格魅力可以感召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格主,因此来到Vevey之后,就为当地的明媚风光惊喜不已。
湖畔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雕像,可以看出瑞士艺术家的巧思,将美人鱼的故事搭配湖光山色,十分优美。
这座城市不大,位于瑞士西部,有十几座各种大小真人等身大小的青铜、石雕所塑造的湖景,但是在台湾却似乎很少人特别介绍。
卓别麟的雕像,估计他本人大约身高一米七O左右,拄着典型的哑剧拐杖,旁边就是滨湖的小公园,当时我站在旁边拍照,其实心里是很兴奋的。
卓别麟的生日在四月十六日,确实值得念想,特别是对我这样的观众而言。许多演员很难让人看到真实的素颜,因为太过耀眼的演技,通常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印象。
假如对照维基百科的档案照片,有时看见了卓别麟的影片,就会发现他可能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生活之中充满了喜乐,而事实上,卓别麟曾经在美国五O年代的麦卡锡(McCarthy)政.治.风潮影响下,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压迫。
一位演员的私生活没有必要过份关注,个人道德只要不僭越法律的范畴,没人可以批判或指责,所以卓别麟被攻击的时候,许多右派拿他的四度婚姻和思想作为争议点,背后目的并不单纯,而是真正的政.治.打压。因此看到美国Google标头如此纪念,并且放了一段「置入性营销」的影片,个人觉得非常讽刺。
这位受到「纪念」的著名哑剧演员,被认为是「左.倾」而被迫回到欧洲,美国.右.派.主义者根本不让他表演,剥夺了他的生计,导致卓别麟不得不离开美国。个人不喜欢随媒体起舞,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回顾卓别麟的人生与自己的旅游经验,似乎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Vevey这座城市很小、照片很老、政治很肮脏,所以看一看这样的景致,似乎心情也能明朗起来?如果对照卓别麟的照片,还会发觉他在没有蓄短髭之前,其实长相颇为英俊,还带有一股忧郁的气质。
蓄了那种「希特勒式」的短髭,卓别麟演出的哑剧即使充斥着诙谐与欢笑,实际上可以视为他对于右派法西斯的沉默抗议,这是很少人会探讨并思考的议题。
做明星最不好的,就是很少能做自己,有些需要临摹,有些需要伪装,有能力反抗并且塑造一种讽刺的沉默,那就是卓别麟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演员、并且特别受到个人尊敬的缘故。
近7年前,我在当地一间餐厅的旅游节留影,那时Vevey非常热闹,但就如同瑞士人的低调习性,没有什么喧嚣,而是静谧中布置了美丽的花草。
过了这么久之后,回想起当年和我一起去寻找卓别麟出生地的节明,或者那时心底的一些想法,似乎自己的成长,也和卓别麟这位演员有了一点交集。
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认为卓别麟是「theonlygeniustocomeoutofthemovieindustry」(电影工业出现的唯一天才),个人相当赞同,这也是廿世纪黑白默片最传奇的身影。
只是回顾他的诞辰之时,不免忆起他晚年的凄凉,还有同一天发出光芒的另一位人物。对于我来说,每天都有值得纪念的事物,由于一年仅有三百六十五天(根据目前历法),所以随便翻开日记本或者相簿,就记录着从中学至现在的许多琐事。
有人问我:现代中国与以前有何不同?
从细节来看,现在的内地真的不一样了,经济发展不论,从思维上的改变,就能发现许多端倪。
当Google主打着反讽的诞辰之时,内地网站纪念的却是与卓别麟的时代交错的另一位人物:劳仑次(EdwardNortonLorenz)。
这位人物逝于十六日,在十几年前电影《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当电影风靡的时刻,很多人都在探讨,个人反而不愿跟风,所以没有留下任何感想,直至今日顺便纪念,就写一点自己的印象。
大约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劳仑次的专业「混沌理论」(Chaostheory)很少获得关注,他兼具数学家和气象学家的身分,并且藉由混沌理论之中的「ButterflyEffect」(蝴蝶效应),获得了许多支持气候变化的论点,认为微小的变化往往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累积、巨大化的各式连锁反应。
同名电影拍摄之后,出于观众和影评的追捧,个人去观赏之后,觉得还是回归理论本身更好,因为剧作家的单线思考过于薄弱,并没有将这样的理论诠释得具备逻辑性。
肤浅的电影会被观众所抛弃,只有屹立不摇的理论,持续让人们探究着,更会使之延伸为这样一篇感言。
正巧这几天还在研读几本「HAARP」相关数据,以前曾经没有关切过的地球科学和气象问题,现在正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主要关键点,于是不禁觉得非常有趣。是否细微的差异或者不同的一点分歧,就会造成日后明显的不同结果?
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各式各样的「蝴蝶效应」,譬如卓别麟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方大国殴打空姐,是狗咬狗
下一篇:锁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