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似“质疑”
初识朱自清先生是在我拖着鼻涕,举着棒棒糖,吵着爷爷给我讲故事的孩童时代。当爷爷对他不安分的小孙女说道中国历史上有着这样一位先生,他满腹才情,怀抱一腔报国热忱,在那个多灾多难的破碎年月却终因孑然一身的铮
初识朱自清先生是在我拖着鼻涕,举着棒棒糖,吵着爷爷给我讲故事的孩童时代。当爷爷对他不安分的小孙女说道中国历史上有着这样一位先生,他满腹才情,怀抱一腔报国热忱,在那个多灾多难的破碎年月却终因孑然一身的铮铮傲骨让其滑过半个世纪的年轮戛然而止,留给后人的是一个苍凉的手势。1948年抗议美国,拒接“美援”面粉,宁愿饿死,也不愿失去中华千古文人的一身正气,于8月病逝在北京。此种大气凛凛然足以让吵闹不休的小女孩呆呆的坐在小凳上冥想半个多小时。
而后上了学,识了字,读了先生的文章便越发了解先生了。这里说的不是催人泪下,哀婉缠绵的《背影》;不是细致绮丽,绚烂多姿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不是情景交融,淡淡怅惘的《荷塘月色》。这里要说的是写给“生死两茫茫”的结发之妻的《给亡妇》。
作者为我们描述着一位“自小娇生惯养”却因嫁为人妇而终改习性蜕变为一位贤良淑德的中国妇女形象。她出嫁一年后孩子和丈夫就将其心完完全全的占去,“再也没有工夫惦记他(父亲)了”;她“换了金镯子帮助我(作者)的学费”;“她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而最令人感怀的当数“自己生病”,却怕打扰丈夫,竟一直瞒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然而命运终究不曾放过善良敦厚的她,“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又因丢不下孩子,舍不得钱,不肯到西山静养,“只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读至此,我们这些读者怎能不掩面掬一把同情之泪,喟叹“自古红颜多薄命!”;怎能不为作者的丧妻之痛揪一把“心扉通彻”,倒也想问问为何鸳鸯总不可双栖?又怎能不钦佩这样的情深意重,数数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男子承载了这样的碧海青天,而朱先生无疑是幸运的一个了。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啊?
话语至此,本无须赘言,这已经是一个感天地,为后人所仰望的爱情模版。可是先生为何在节尾又有如此话语呢?——“我和隐(后妻)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这句话着实让我费解了,前文句句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诉说着自己对妻子的缱绻深情,缠绵悱恻。到此却笔锋一转,道出今夏没去上坟的原因是——后妻病了。
十六岁花季的少女在第一次读到此时,是怎么也找不出一个足以让自己信服的理由。先生与妻子的伉俪深情在我的心底衍生出的问号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无法湮灭的,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这样的句子“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对后人的此番教诲给了我一个最完美的解释。那样的特殊时期,国难当头,作家们虽然满腹才情,一腔热忱却终是力不从心。看到了太多的杀戮,太多的死亡,隐隐的也只能感伤年华易逝,人生有限。用张爱玲的话便是“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时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是啊!那样的时期谁的心底没有一簇簇“惘惘的威胁”呢?死者已矣,生者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先生懂得发妻对自己的一片真心,殷殷期望,所以先生会更加疼惜着现在的妻,不能说是替代,却也能说是对自己虔诚而愧疚的心灵的忏悔与弥补吧!希望她在天堂之上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与最爱的人幸福的生活着。那么,天堂之鸟,五彩云霞也会陪着她在天堂之上绽出安然欣慰的笑靥来吧!
最后,笔者只想慨叹一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