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运票价上涨只有请亲情让路
2009年2月3日,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博客中发表了《铁路春运不涨价的社会成本》一文,鲜明地提出希望铁路春运票价上涨,并认为正是由于不涨价政策,导致“黄牛党活跃”、“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按照经
2009年2月3日,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博客中发表了《铁路春运不涨价的社会成本》一文,鲜明地提出希望铁路春运票价上涨,并认为正是由于不涨价政策,导致“黄牛党活跃”、“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按照经济规律涨一点票价”后,上述问题基本上不会发生。(每日经济新闻2月5日)。专家真不愧为专家,他们看问题的眼光就是与常人怪一些,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是与常人刁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更是与常人不同一些,发表的宏论更是与常人另类一些。按我等普通老百姓的眼光来看,春运一票难求是因为在这期间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是供求失衡而导致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应该是加大铁路运力;第二,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第三坚决打击黄牛党;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堵塞铁路系统内部火车票“跑、冒、滴、露”的漏洞。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但是,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一番宏论让我在茅塞顿开的同时,也让我感到自己的浅薄,感到自己的无知。是的,把铁路春运票价来一个大上涨,最好让它翻几番还转个弯,涨到一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仅仅只够买一张回家的票。那么,纵有千般的思乡意,纵有万般的想家情,绝大部分农民工就会放弃回家的打算,春运一票难求的困境立马就解开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普通老百姓就是理解不了,这么快捷的办法,我们普通老百就是想不到,难怪到了接近“知天命”的年纪,却仍然成不了专家?看来从此以后,我们确实要转换思维方式,转变思维观念,多用些“逆向思维”,多用些“另类思维”,这样就没有想不出来的办法,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也就不愁成不了专家。
但是,我仔细一想,又总觉得茅专家的这番宏论有些不妥,感觉到有点象是越拉肚子,越吃泄药。试想一下,中国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浸染了几千年的国家,家的意识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与生俱来的,家的情结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浓得化不开的。无论走多远,家人永远是游子心中的牵挂,无论走多久,亲情永远都萦绕在游子的心头。几千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是: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中国春运的主角,——农民工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也是为了让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让亲情能够更牢。所以除非是万不得已,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到春节时,无论多远,无论多累,也无论车票多贵,他都会想方设法回到自己的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调高春运票价,也不可能控制农民工的返乡之心。这是一个刚性的需求,这么多的农民工要返乡、要回家,而春运期间的运力又只有那么大,春运的火车票不成为紧俏商品才怪呢?那金灿灿、明晃晃的真金白银不引来“黄牛党”也是怪。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是把火车票大幅上调,让一部分农民工因为买不起火车票而放弃回家的打算,也会只有一少部分农民工会留在打工的地方过着没有亲情、没有温暖的春节。大部分农民工还是要回家过年,春运火车票紧张的局面也不会得到根本缓解。那些活跃的“黄牛党”还是会照样活跃,甚至还会因为火车票上张、赚头更多,利润更大,而更加活跃,把不很紧张的火车票炒紧张了,让那些返乡的农民工成了冤大头。
而如果真的因为火车票大幅上涨,大多数农民工都因为心痛钞票而放弃回家的打算,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念头,那实际上就是让亲情为火车票让路,让温馨给钞票埋单。对农民工的家庭来说是不道德的,对农民工的心理来说是一种折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都是一种伤害。会改变我们长其形成的社会心理、社会风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笔者认为:茅于轼先生的一番高论确是丫着说话不腰疼,自己不为回家发愁,自己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乐趣,却主张铁路春运票价上涨,这样的经济学家是经济性太强,人性太少。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