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作何解
《论语·学而第一》里,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也。父没,然后其行可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
《论语·学而第一》里,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也。父没,然后其行可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朱熹的意思,孔子是说看一个人,当他的父母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孝子了。
对这样的注解,南怀瑾一针见血地指出:“假如父母行为不端,以盗窃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
并非南怀瑾偏激抬杠,古儒中真有人坚持这种“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的。还是在朱熹的《四书集注》里,从正面记载了一位姓尹的腐儒的注解:“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思故也。”没办法,暴君的儿子也要坚持乃父的路线,谁叫他是暴君的儿子呢?另位姓游的莫可奈何,作出了让步,“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而。”好在三年一晃就过去,圣人并未要求坚持错误路线太长时间,错就错吧,按圣人说的尽尽孝。
一部好好的《论语》,被后世儒生推崇备改,但也因为曲解歪解遭塌的不成样子。越来越教条,越来越酸腐,难怪如此可爱的孔圣人在近代会被人产生那么强烈的反感。
那么这段话究竟该怎样理解?南怀瑾在所著的《论语别裁》里说:当父母在的时候,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不要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冷淡,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这样理解,符合《论语》的精神了,但未免牵强。孔子明明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南师这里却将其理解为做儿子的不管在父母怎样的时候都坚持自己的道路,成了“三年无改于‘子’之道”了。而且孔子在前两句中只是说了“观其志”、“观其行”,并未说是怎样的“志”与“行”,你南怀瑾怎能就理解这“志”与“行”的内涵为“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呢?
按我的理解,这段话其实很好理解的。关键在于古人或者先辈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前人都将此处的“道”理解为了“道路、行为”,按“道路”解自然是越“道”越远。此处的“道”实质上是“道德”的意思,父在观志,父道观行,三年无改子乃父的“道德”,才能算得上“孝”。如果父亲没有道德,当然不用跟他学习了。这不但符合《论语》的思想,而且也字通意顺,不用再那么穷极词汇捉襟见肘的作补注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蹴鞠、小脚、中国足球
下一篇:守望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