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悬浊液杂文2025-03-25 02:17:06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叶世斌■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她坐在那里,依附着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或不像一把椅子。院子里桂花已经开了,麻雀在树枝上放大着花朵三只苍蝇叮着窗台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叶世斌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

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
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她坐在那里,依附着
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
或不像一把椅子。院子里

桂花已经开了,麻雀
在树枝上放大着花朵
三只苍蝇叮着窗台上的阳光
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这个女人她坐在
院子里,不关院子和椅子的
事;不关阳光,桂花
和洗发精的事。她只是
坐在那里,也不关自己的事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试析——用什么眼光去看

这个作品,背后有多少理论在支撑,不大明白。轻微地感受到,其中大有文章,只是吃不透、摸不到。深水,是看不透的。
清水,亦是看不透的。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她只是坐在那里,不关其他事物的事,也不关她自己的事。冷静?唯物?意识淡化?
或许不关这些。它就是《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其他无关。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试析之二——存在的可能

这首作品,明显的一个特色,是写出了存在的可能。
1、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2、她依附着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或不像一把椅子。
3、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存在的可能,让内容增加了变量。作品似乎讲述着一个道理,许多事物的存在,在客观和主观里是模糊的。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女人坐在院子里,有没有干什么事,既由主观辨认,又不容主观确认,对于没有经过主观的客观,又有什么意义(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对于没有客观的主观,有几分存在的真实可言?
人类思维世界,是个复杂的世界。看见某一件东西,就拿女个坐在轮廓里的女人来说,有人说像椅子,有人说不像椅子,究竟像不像,这应该是个哲学命题。墙角里的洗发精味透出潮气,或没有透出潮气,嗅觉灵敏的人可以嗅到,嗅觉脆弱的人可以嗅不到。存在与否,一切都是存在哲学。
存在的哲学,在于我们如何去看,或是其他。似乎不关存在的事,也不关事物的事,一切都可以无关,让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赏析——诗歌分行的技巧(探索)

单独体会这首作品的分行技巧,学习并欣赏。仔细咀嚼。
第一节,第二句,一个逗号,两个情景。第三句依然有逗号,转入第四句分行,分的恰到好处,“椅子的轮廓”得到清晰的视觉。第四句再来一个逗号,转入第五句时,两个情景分行,得体。第五句有句号,结束时有“院子里”,这个技巧妙不可言。不仅启动下面部分,也给了以下部分一个较高的势能。形成语言内部的冲量。(物理学观点,大家都明白)
第二节,把麻雀放在句末,突出。第二第三句完整,第四句把“潮气”转入第五句,道理类同,一个逗号,接一句,转入下一节。
第三节,“潮气”单独出来。第一句未完的话,转入第二句,“院子里”单独,逗号,这句话未说完,把“事”放到下一句句首,可谓匠心运用。“事”后,用分号,巧妙。再接,逗号,并入下一句。第四句中间句号,“她只是”起势,‘第五句“坐在那里”承势。第五句,中间一个逗号,灵活。
总体感受,这首作品的分行,对标点符号,语言势能,语言节奏,均有合理运用,构成诗歌完美的重要一环。据说作者是中文系教授,看来“不余欺也”。文海浩瀚,业余扁舟,逍河之渡,怎渡怎渡?
向专家问候!

《书本作为另一张桌子》叶世斌

■书本作为另一张桌子

一本书放在桌上,被灰尘
和自己压住。光亮和漆
漂上桌面,它像一块砖
一动不动。多少年

(它在自身的重量里下沉
在整体的抵制中孤独)
书桌退走。这本书

撑住自己,拒绝颜色
形体和尺度。它们
被它牢牢地扶住。一本书

放在桌上(放在它的
书卷内部)远远看去
时间高大的桌面厚起来
书已脱离自身,移向他处

《书本作为另一张桌子》赏析——走进物质的内部

开首两句,高水准。“一本书放在桌上,被灰尘/和自己压住”。一个物体,被其他物体压住,容易看到。被自己压住,简单地理解,一是这样考虑,物体内涵丰富,却时常埋首烟波。由于它自己学术性太强,少人问津,相当于是自己把自己压住了。另一理解,是单纯从物质形态考虑,一本书一页一页,被自己压住,是被自己的一层一层压住,学习过物理受力分析的人容易理解,压力是层层传递的,我们可以说,我被自己举着,我被自己压着,这么分析把诗意给析没了。看来,第一种理解偏向文学性,要好点。
第二节第一句,“它在自身的重量里下沉”,按第一种理解,我们可以感觉到智慧的沉重,专业理论的沉重,某些看似冷门专业论著的沉重。一些神秘学,考古学,或其他一些什么什么学术,在我们普通人的世界里不仅没有下沉,好象从没浮现过。
第三节,同样是走进物质的内部。“这本书,撑住自己。”
第四节,走进物质的内部,走进物质的内部位置。“放在它的书卷内部”,物质的内涵由物质的形式承载,或者说,物质的形式本身,就是物质的内涵的一部分。
现代新诗,和现代科学一样,研究的更深入了,微观深入是相当深入了。类似的诗歌语言,有“我把自己的一根骨骼掷出去”,《诗刊》某期的句子,这些冒险家,踏遍村村落落,深入海底,深入一块铁的原子空隙间游览观光了。
书本,作为另一张桌子。靠自己支撑。书本,物质的内部世界。世界真奇妙。里面的世界更精彩。问候!

《穿红色皮肤和阳光的女人》叶世斌

■穿红色皮肤和阳光的女人

那个在红旗袍里走着的
女人,像一棵走来的红杏
绊住阳光。像一棵走开的
红杏扶着阳光。那个

在红旗袍里走着的女人
像一条柔软的裂纹割开
阳光。像一条穿过裂纹的
红线缝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