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山本萨夫散文2025-10-31 05:47:40
年虽然已经过去,但人们的兴致仍然沉浸在年的喜悦气氛里,从不绝如缕的鞭炮声中可以略约知道,你听:噼啪、嗵嗵。虽说除夕夜是放鞭炮最火热的高峰时刻,其实每每在接近年关的时候噼啪的鞭炮就已经不时地传入人们的耳
年虽然已经过去,但人们的兴致仍然沉浸在年的喜悦气氛里,从不绝如缕的鞭炮声中可以略约知道,你听:噼啪、嗵嗵。
虽说除夕夜是放鞭炮最火热的高峰时刻,其实每每在接近年关的时候噼啪的鞭炮就已经不时地传入人们的耳鼓了,震得人们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告诉人们年马上就要到了。因此,年底再忙碌的日子,也变得格外轻松欢快。
自年前开始,这噼劈啪啪的鞭炮声似乎就没有停歇过,白天,你可以不时听到远远近近清晰的脆响;夜幕降临时,除去可听到吉祥的鞭炮声,还可看到眩目的礼花在夜空中不时地绚烂开放。
人们仍然沉浸在年的喜庆气氛里,用这特殊的方式在延伸着年的韵味,延展着年的喜悦。这象征着吉祥与喜庆的鞭炮,被人们寓意了多少美好的希冀啊。记得小的时候,即使家里的日子过得再紧巴,过年的时候,父母也要买几串鞭炮让我们在门口放一放,图个吉利,图个喜庆,说是要把“穷气与晦气”轰跑。
鞭炮兴盛于哪个朝代,似乎并没有准确的定论,但当然是火药发明之后的事情。国人对于鞭炮的喜爱,似乎到了痴狂的程度,这震耳欲聋的钝响当初本来驱邪吓鬼的仪式,但放鞭炮那种欢天喜地的热闹劲儿,正好切合了中国人爱热闹,喜团聚的情感基因,于是就一代又一代地传将下来,并且鞭炮的花样不断翻新,从声音到花色,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鞭炮造就了一个产业,不知道圆了多少想发财人的美梦呢。
虽然有人对鞭炮颇有微词,譬如鲁迅先生,就对噼啪的鞭炮提出过委婉的批评。他说西方人用火药制作枪炮到处侵略,而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只造了驱邪弄鬼的鞭炮。其实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人们对于工业似乎很不以为然。人们崇尚的是一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安逸的田园生活。既然崇尚安逸,当然也就把一些发明用在使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欢庆喜悦的方面去。尤其是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对于鬼神的敬畏,使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神的尊敬。于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没有用来制作攻城掠地的武器,而是更多地制作了鞭炮,这实在是当时的国情与文化使然,不能用来当做中国人没有进取心的明证。况且,本来就爱好崇尚和平,推崇与人为善的中国人,似乎并没有想到用自己的发明去侵略别人罢。
无论如何,鞭炮是一年又一年的传承下来,大有不可阻挡之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若不燃放几个烟花爆竹,年的韵味便会大打折扣,年似乎干巴巴的,缺乏了生动与喜闹。
有几年,全国禁放。有人说鞭炮容易诱发火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容易酿成人身伤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拿出各种的统计数据,将每年春节期间特别是除夕夜的伤亡与火灾数据拿出来,摆在人们面前,用血淋淋,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人们。但人们似乎并不买帐,不让明放就偷偷地放。因为鸭没雀躲悄没声儿地氛围,实在不象过年。于是,即使在禁放的时候,也可以偶尔听到几声震天的脆响,勾起了人们年的冲动。据说,有偷放鞭炮的人被警察捉到而拘留的事情。其实,这应该是宣传者的杜撰,因为警察也是人,耳闻目睹烟花鞭炮长大的人,过年的时候怎么能没有了热闹的鞭炮呢?因此,警察大半的时候应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再说既然是偷放,谁知道放炮的人在哪里、在什么时候燃放呢。
当年禁放最严厉的当数北京,所以,许多北京人就拉了鞭炮跑到乡下,噼啪叮当地大放一通,过足了瘾再回家。我有一个姐姐在北京,在禁放的那几年,每到过年的时候,姐夫总是叮嘱我们要多买些炮,而后赶在年三十回到我们农村的老家,吃完饺子就噼啪劈啪地放烟花爆竹。大人笑,小孩子跳,红红火火,好不热闹,那才叫过年的气氛呢。据说,当年在禁放的时候,有人把鞭炮的声音录在磁带,在门口反复的播放,营造一种噼啪作响的声势,这也算是人们无奈下的一种无奈的发明吧。
这象征着年味的鞭炮在被禁止了不长时间后,就解禁了。因为作为一种有着几千年底蕴的文化现象,若因噎废食地草草禁止了,实在是得不偿失,特别严重的是,会对中国人最看重的年以及年俗文化产生消极的影响。再有,截堵根本就不是个办法,还是要合理地疏导,这是为政的最基本的理念,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树欲静而风不止”,导致“法不责众”的后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更加强大,经过了三十年改革春风洗礼的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加富足,三十年的沧海桑田,三十年的风云变幻,中国浴火重生,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复兴道路,使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以崭新的丰姿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又过年了,人们喜悦,人们欢呼,人们兴奋,人们自豪。这表达兴奋与喜庆的情感凝聚在那一声声噼啪的鞭炮里,寄托在那一朵朵灿烂的礼花中。愿这欢庆的鞭炮响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跟着我们过一个最快乐,最喜庆,最祥和的牛年!
二〇〇九年二月一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