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远古初阳

故乡的远古初阳

传笔梦散文2025-12-01 04:12:22
五千年前,人类跳过了野蛮的门槛,迎来远古的初阳。然而,我的故乡位于泰山的北麓。从方位学上讲,山北属阴,不朝阳,因而“照临四方”的远古初阳,灿烂山南时,我的故乡似乎还在黎明中。众所周知,三皇五帝发迹于泰
五千年前,人类跳过了野蛮的门槛,迎来远古的初阳。
然而,我的故乡位于泰山的北麓。从方位学上讲,山北属阴,不朝阳,因而“照临四方”的远古初阳,灿烂山南时,我的故乡似乎还在黎明中。
众所周知,三皇五帝发迹于泰山山脉,建都于泰山周围。但是,从黄帝在当时的穷桑、空桑,也就是现在的曲阜一带称雄天下,到黄帝的孙子颛顼掌权、颛顼的侄子帝喾执政,近三百年的历史,既没有神话,也没有传说,更没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仿佛人文始祖的“经天纬地”,只“经”山南、未“纬”山北一般,既没有仓颉的半个骨文,也没有史官们的半行墨迹,一页空白纸,塞在历史的卷帙中,显得格外刺眼。尽管我的故乡,山重水复,花草掩荫。
其实,历史就如迷宫,最清醒的头钻进去,也会胀昏了大脑。胀昏了大脑的史官们,一旦清醒过来,就会发现,故乡的那三百年的历史,既不诡秘,也不乖戾,定会在这山重水复之地,写下花草掩荫之彩。
黄帝升天了,颛顼成仙了,帝喾也羽化成了蝶,唐尧撑起了一片蓝天。
蓝天之下,一位少年骑着大象路过一座荒山,见这里地势高阜,宽阔平坦,但荆棘遍布,杂草丛生,便跳下大象,结庐而居,开荒垦田……这位少年,就是四方部落联盟的首领——虞舜。
作为“舜耕历山”的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书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更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昔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段的意思是:尧舜在历山耕种时,历山人都让出近水的土地让他们耕种;在雷泽也就是今天的河泽一带捕鱼时,雷泽的人都让他们居住;在河滨制陶,他们制作的陶器都是上品佳作。由于他的谦恭好礼,德行达智,人们都愿跟随他、追随他,都愿意与他择居而邻,从而使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成邑,让后人感受到,早在五千年前,舜耕的“历山”,不但有着淳厚的礼让民风,而且还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农业、渔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城郭。
关于唐尧虞舜的传说,故乡济南的南门桥下,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舜耕历山日”,下联是“尧嫁娥英时”。这一幅对联,偶对出了三个人名、一个地名,隐去了一个人名,对仗出了他们间的关系和“舜耕历山”“唐尧禅让”的历史。
其中的“历山”,现在虽有翼州河东一说,山西洪洞一说,湖北随州一说,但北宋的政治家、散文家曾巩经过慎密考证,认为《史记》中所记载的“舜耕历山”以及“渔雷泽”,郑康成解释的“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都是错记谬传。他说:“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其地不宜相远”;认为“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卫之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也。”并以充足的理由确认,“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而那时的历城,便是今日济南的历城;虞舜所耕的历山,必然是今日济南之千佛山。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所谓明德,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美德”“光明之德”。《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典籍中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想找一位“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以继承帝业,众人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为何众人认为虞舜具备“明德”条件?缘于他耕耘历山时,孝感动天。
《尚书》云:“虞舜,瞽子。性至孝。父顽、母嚣、象傲。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相传,虞舜的父亲瞽叟及其继母、异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他修补谷仓仓顶时,在谷仓下纵火,想烧死他;让他掘井汲水时,他的父亲和弟弟落井下石,想砸死他……几次三番的加害,虞舜却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在历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小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他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兄弟姐妹非常亲善,与邻里相处的也非常和睦,认为他是一个贤德之人,便把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他,并让女儿“以观其内”,以考察他的境界。同时,帝尧还派去了九名官吏,名义上是协助他工作,实际上是“与处观其外”,以考察其品行。帝尧又“纳于百揆,宾于四门”,以试验他的才能;把他“入于大麓”,让烈风骤雨来考验的勇气,让虎狼虫蛇来考验他的胆略……经过明里暗里的考察和一系列的考验,唐尧认为虞舜是个明德之君,于是放心地把国君之位让给了他,从而使得“禅让”这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得以继承。
帝舜上登天子之位后,看望父亲时,他仍然对父亲恭恭敬敬,还封了弟弟象为诸侯。他在摄政和执政期间,为官以仁,“爱亲于天下之民”,以“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爱民精神,赢得了华夏子民世世代代的赞誉;他竭力推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国理念,以光明美德让大小部落,心存景仰……
帝舜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处在中华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他的“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重德治、行教化、主张入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孝悌”,即起源于虞舜之德,并继承发扬虞舜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把帝舜奉为中华道德文明的鼻祖,不但没有溢美之词、奉承之意,而且恰如其分,。
《易经?乾卦》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但长期以来,总是与星相占卜联系在一起,使得它在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探索中,大大打了折扣。然而,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如“见龙在田”,告诉人们的不是游龙水戏、龙游曲沼,而是告诉人们,春天已到,阳气上升,世下万物,开始崭露头角。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我的故乡——历山作为远古文明的一个拐点,并不为过;把虞舜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初阳,恰到好处;而把这个阳动为先、阴显于后的自然现象作为一个佐证,昭示的是什么?昭示的人纪慧性文明社会,已经到来!
标签
相关文章